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中国学者所写的文学史著作,是20世纪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出现的,一般认为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滥觞之作。

2.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

3.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诗、乐、舞三者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4.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5.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夏商时代和西周时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6.《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月》、《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

7.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经历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过程。

8.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化阶段。

9.现存鲁之《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

10.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后汉的洛阳东观是文人荟萃之处。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11.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

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

批判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

12.和汉代文学所走过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相一致,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

13.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影响了文人五言诗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4.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浪漫文学的精神和手法。

汉文学重描摹,缺少创造性。

15.《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司马迁继承屈原的“发愤以抒情”而提出“发愤著书”说。

16.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西汉刘向编辑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人摹拟之作,署名《楚辞》。

在发展过程中,楚辞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

18.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19.汉代文学的发展,分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

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

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

20.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有:(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

还有(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21.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

此外又有了文笔之分。

22.曹丕的《典论·论文》将问题分为四科,并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

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3.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

24.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李善注《文选》60卷,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十九首》,共七百馀篇。

25.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创作主体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26.“三玄”:《周易》、《庄子》、《老子》27.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

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

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对鉴赏论有所启发。

28.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表现在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

29.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在文学史上习惯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30.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

3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

二,名词解释1.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后代用来泛指文学。

2.风雅:风即音乐曲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风雅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

3.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等。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瑒、刘桢。

5.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6.乐府:乐府是代汉代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

7.宫体诗:“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就内容而言,宫体诗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

宫体诗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辞藻、对偶和声律。

三,作者作品四,标点、翻译五,文言文写作六,简答1.《诗经》的艺术特点:a.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b.《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c.《诗经》中多用叠字(又称重言);d.《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

2.《左传》的艺术特点:a.《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b.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c.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同时,运用倒叙、预叙、插叙和补叙等叙述手法;d.叙事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并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e.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描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f.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3.《史记》的风格特征:a.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入思考,展现个人命运偶然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b.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c.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d.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

4.《庄子》散文特征:a.《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b.“寓真于诞,寓实于玄”;c.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d.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5.《孟子》的散文特征:a.长于雄辩;b.常用譬喻;c.气势浩然;d.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6.《楚辞》的艺术特色:a.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b.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c.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7.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a.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b.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地认识。

c.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8.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a.情、景、事的浑融;b.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七,论述参考题型:1.简述《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而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既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显著;《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2.以苏秦为例,谈谈《战国策》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由于作者对书中人物心仪不已,颇为钦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书中用功极深,描写的极成功的人物苏秦,其事迹不少就是虚构的。

至于在具体描写中,虚构的手法更为普遍,也更进一步。

《秦册一》写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夜室独语,有谁知道,显然是作者根据传闻虚构而成的。

《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任务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而对苏秦归来时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