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老师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自主下去查 阅资料和进行探究 活动,延展课堂, 使其进一步了解微 生物,明白其带来 的利与弊,从而建 立健康卫生的生活 习惯,从而达到 培养学生良好生活 习惯和热爱生活、 实事求是的探究精 神的教学目标。
七、板书设计
1.微生物的定义: 2.微生物的分类: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
分析论证
老师根据学生的 活动情况,以提 问的方式去引导 学生通过自己做 出的实验结果论 证假设,得出结 论。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开 讨论总结
1. 通过分析论证,比 较霉菌菌落与生活中 常见的发霉现象,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 2. 为什么1号培养基 得出结论 长出蓝绿色或灰白色 的粉磨状的物质,即 霉菌菌落,而2号和3 号培养基都没有该物 质产生?
通过老师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思 考,分小组讨论 ,从而进入探究 活动的第一步, 达到师生交流、 合作探究的教学 目的。
作出假设
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 生作出正确的假设。
学生根据其自主探 讨提出的问题,通 过老师的带领,作 出假设:我们身边 存在微生物,且在 适宜的环境下能大 量繁殖,形成肉眼可 观察的菌落。
发霉的玉米
发霉的卧室
美国160头海豹染新型 禽流感病毒死亡
发 霉 的 衣 物
被病原真菌微生物感染的灰指甲病
真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教学难点】 学生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并通其 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五、教学和学法
【教法】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可行的办法, 培养综合能力。 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得出我们身边 存在微生物的观点,总结出其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的特点。 自主总结: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探究活动中遇见的一些问 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并联系生活,尝试写一个活动感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什么是微生物, 从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 课堂老师引领、学生合作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 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认同我们身边存在微生物的观点 ,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师范大学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 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 节的内容, 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既 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探究 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既可以使本节的内容前 后有一个更好地过渡和连贯性,也可以加深学生 对微生物的理解,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自己根据自己 提出的问题,在老 师的指导下作出正 确的假设,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能力,也尊重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通过与学生互动,融 合学生的想法,设置以下 步骤:
1.老师提前配置好琼脂制作的无菌 培养基,课前准备好活动需要的器 材。 2.学生选择材料——霉菌 3.在实验室内,分小组,将霉菌分 别接种到琼脂制作的无菌培养基上 (标上1号)和不含琼脂的无菌培养 基(2号),并留一个不结种的无 菌培养基做空白对照(3号)。 4.将1、2、3号培养基放在适宜且 相同的环境下培养1-2天。 5.观察,记录。
二、学情分析
•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 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 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 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八年级的学生才13、14岁 ,心理还不成熟,对抽象的事物理解有困难,但 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 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 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 他们的认识。其次,对于探究活动,平时学生虽 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 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 ,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辅助学生完成该活动 。
制定计划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 见,并认真听老师 的讲解和安排。
由于处于初二的学 生,单独完成探究 实验的设计还是有 一定的难度,所以 需通过老师综合学 生的意见,设置试 验,以保证试验能 够顺利进行下去。
实施计划
老师将制定好的 学生按照自己与老师协同制作 步骤写到黑板上 的试验步骤,分成小组,根据 (ppt),并准备 老师的提醒,一步步做下去。 通过老师示范, 好相应的试验器 1.老师提前配置好琼脂制作的无菌培养 让学生更近一步 基,课前准备好活动需要的器材。 具和学生自己提 熟悉实验的过程 2.学生选择材料——如:霉菌 供的试验材料。 ,然后自主完成 3.在实验室内,分小组,将霉菌分别接 对于较难的环节 种到琼脂制作的无菌培养基上(标上1号) 实验,并观察和 ,可以先示范给 和不含琼脂的无菌培养基(2号),并 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看,然后再 留一个不结种的无菌培养基做空白对照 从而培养学生的 (3号)。 观察学生在活动 实际操作能力和 4.将1、2、3号培养基放在适宜且相同 动手能力。 过程中遇到的状 的环境下培养1-2天。 况,协助其解决 5.用放大镜观察形成的菌落,记录。 相应的困难。 老师提问:1.通 过观察培养基, 我们可以发现什 么现象?2.该霉 菌菌落和身边的 那些现象相似? 学生回答: 1. 1号培养基长出蓝绿色或者 灰白色的粉磨状的物质,上面还 有白色的细毛,即霉菌菌落, 2号和3号培养基都没有该物质 产生。 2.柑橘、大米、面包的物质都 很相似菌落产生。
表达与交流
本实验,我们得出了微 生物是存在我们身边的 ,而且是在其适宜的条 件下才能生长、繁殖。 而通过这实验,大家有 什么收获?我们身边的 微生物有很多类型,除 霉菌之外,还有很多微 生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 料和生活中的现象,可 以得出还有微生物影响 着我们的生活?
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和文献,分小组讨 论得出:微生物在 我们身边是存在的 ,和我们的生活密 切相关。有利也有 害,我们需建立一 个良好的卫生习惯 ,合理利用微生物 ,防止细菌、病毒 等危害我们的健康 。
2. 观看微生物的图片
3.微生物的类型
先复习微生物的概念,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再以情境图片,联系生活实 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 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微生物,引入教学 主题——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大肠杆菌
酵母菌
蘑菇
青 霉
曲 霉
微生物的种类
A.单细胞微生物
(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 (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 (如病毒、朊病毒、类病毒) 衣原体、单细胞藻类等)
B.多细胞微生物
C.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蛋 白 质
螺旋形细菌
青霉菌
烟草花叶病毒
蛋 白 质
酵母菌
金针菇
朊病毒
发霉的大米 发霉的面包
发 霉 的 橘 子
3.探究活动的步骤
八、作业与课后反思
• 作业:学生下去独立写一份活动感想(可以写活 动中自己的发现、体会或者懂得了什么道理)
• 课后反思:略
Thank You!
什么是微生物?
甲型H1N1流感病毒 黄曲霉菌(放大400倍) 大肠杆菌(放大10000倍) (放大10万倍)
定义: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开
活动流程
教师活动 老师述说:通过上 面的学习,我们知 道生物圈存在许多 微生物,但大多数 的微生物的个体都 很微小,我们无法 用肉眼看到,因此 ,我们该如何来判 断我们身边是否存 在微生物呢?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微生 物的资料,并分小组针 对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实 施探究活动的第一步。 提出问题: 我们身边是否都存在微 生物?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结合多 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知识点及注意事项的按流 程讲解,由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 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习是微生物, 利用多媒体展 示微生物的图 片
1.定义: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 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 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学生以小组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 1.生活中的食物发霉也是由于霉菌 所造成的。而霉菌也是微生物, 所以可以说明微生物是存在我们 身边的。 2.微生物是要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 繁殖,生产菌落。
老师以问题 的形式,引 导学生总结 所观察的现 象,得出结 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开 讨论总结 活动延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