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
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时,仅产生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博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
阈电位:在外加的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的作用下,使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的数值,称为阈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血压。
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是约为4.2L/min. 基本电节律:又称为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缓慢、节律性自动去极化波,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控制胃肠肌肉收缩的基本节律
问答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就是以下过程,(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2)复极化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外流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K+外流、Ca2+内流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Na+、Ca2+外流、K+内流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 ACTH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而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ACTH的合成与释放又具有负反馈抑制作用。
因此,临床上长期大量使用皮质醇的病人,由于ACTH的分泌受到外来皮质醇的抑制,分泌量减少,致使肾上腺皮质逐渐萎缩,功能减退。
如突然停药,则有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危险。
故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在停药前还应给病人间断补充ACTH,以预防这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简述甲状腺的生理作用:①对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加速胆固醇的合成和分解,但以后一种作用更为明显。
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对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大剂量则促进蛋白质分解。
②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如神经细胞树突和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以及脑的血流供应。
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简述组织液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是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壁虑过而形成的。
组织液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血液中的液体滤过到组织间隙的过程。
其影响因素是1、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4、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传导,神经末梢外膜上发生去极化,引起该处电压依赖式门控式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轴突小体内Ca2+浓度升高,促使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Ach。
Ach经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Na+、 K+和少量Ca++透性增大,引起Na+内流、K+外流,尤其是Na+内流,在终板膜上产生去极化电紧张电位。
即终板膜电位。
终板膜电位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在终板膜上爆发动作电位。
急性失血时人体可出现哪些代偿性反应: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失血30秒内出现并引起:①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以保证脑和心脏的供血.②容量血管收缩,使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③心率明显加快.
2)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失血一小时内,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加大,故组织液的回收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 3)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生压素生成增加:通过缩血管作用以及促进Na+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血管紧张素Ⅱ还能引起渴感和饮水行为,使机体通过饮水增加细胞外液量.
4)血浆蛋白质和红细胞的恢复:失血时损失的一部分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加速合成,在一天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渐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数周才能恢复
什么是表面活性物质?其作用是什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其生理作用是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有哪些:(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①胃内的实物量大,对胃壁的扩张刺激就强,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可使胃的运动加强,从而促进排空;
②促胃液素也可促进胃运动而使排空加快。
(2)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①肠—胃反射。
进入小肠的酸、脂肪、脂肪酸、高渗溶液及食糜本身的体积,均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化学、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而抑制胃的运动;
②胃肠激素: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引起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的运动,从而延缓胃的排空。
因为胃排空是间断进行的,所以与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