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空图

司空图

第二节
司空图的诗歌意境理论

参考书目:
1、郭绍虞:《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年版。 2、张少康著:《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 学苑出版社,2005年。 3、陈伯海主编:《中国诗学史》(八卷 本),鹭江出版社,2006年。
一、司空图的生活、思想及创作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 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 永济县)人。咸通十年(869)进士,官至 礼部郎中,后因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而归乡。 黄巢败灭后,召拜为中书舍人,后辞官归 隐于中条山王官谷,屡召不赴。


《诗品》在陈述诗歌风格特征时,除少数
理论性概括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 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 如《典雅》品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山中有佳士,左右修竹‛。以隐士的生活及 其环境来描绘诗的风格。因此,许印芳把这 种方式称之为‚比物取象,目击道存‛。

总之,《诗品》用诗体形式,语言优美, 富有形象性,通过诸多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 绘,将二十四种抽象的诗歌风格类型的逻辑 思维与形象生动的艺术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 使《二十四诗品》达到了唐代诗歌艺术论的 理论高峰,对后代诗歌风格论产生的志业。 但是,他不同意以诗来经世治国,济世安民。 他说:“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 名。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 他希望在诗中创造一个恬淡、超脱的佛老 精神境界,来消除内心的恐惧、悲哀与痛苦, 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司空图的晚年思想中,虽然儒、释、道三 家思想兼而有之,然而他的诗论,特别是《 二十四诗品》却明显地带有浓厚的佛老思想, 佛老哲学是其诗论的主要思想源头。


第二、“味外之旨”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诗歌创作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这里的“味”指韵味,“旨”指意旨、 意趣。所谓“味外之旨”,指的是诗歌意境 的审美效果。 司空图以“全美”来解释“味外之旨”。 “全美”它包含味之多样性,也即是美感的 多样性。


司空图认为“味外之旨”是指在有形的 韵味中追求无形的意趣、意味。 “味外之旨”,就是味外之味,诗味 在味外,诗人创作出味外之外的诗,才是 玲珑透彻,不可奏泊的诗,这样的诗才是 全美的诗。



二、“韵味”说及理论内涵
司空图继承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 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 深入的探讨,在钟嵘论诗的“滋味”说的基础 上,建立了他的“韵味”诗学观。 《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犹难。 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也‛。 又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 言韵外之致耳。……徜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 外之旨矣‛。

四、意境创造的艺术原则和方法
对于诗歌意境的创造,司空图不但提出了 “四外”说、“思与境偕”说,揭示了诗歌 意境多层次结构的美学特征,而且提出了达 到“四外”要求的一系列艺术原则和方法,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2、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3、不得一字,尽得风流 4、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5、妙造自然

五、关于《二十四诗品》的有关问题 1、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之谜,今日已 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1994年11月,上海 复旦大学陈尚君、汪涌豪《二十四诗品辨伪 》一文,提出了《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所 作,而是出之于明人怀悦《诗家一指》。陈、 汪之文一出,学术界反映强烈,是非莫辩, 但大多数学者们认为《二十四诗品》出于司 空图之手是可能的。

第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客州云:“诗家之 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臵于眉睫 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这里的所谓“诗家之景”,即指诗歌的意境。司 空图对这种意境的艺术特征作了理论的概括,称之 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第一个“象”和“景”,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 中具体的,有形的描写;第二个“象”和“景”则 是指借助前一个“象”、“景”所比喻、暗示和象 征出来的无形的、虚构的景象。
2、《二十四诗品》的形式与思维特征

《二十四诗品》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 后,第一部诗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所谓“诗话”,是指其以诗论诗,以诗话的 形式品评诗歌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诗品》共24则,每则用言12句,用韵 语写成,故又称《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 示诗的风格特色。其品目为:雄浑、冲淡、 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键, 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 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概、形容、 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又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 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姻,可望而不可 臵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 容易可谭哉!‛ 司空图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 性,并且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 论的首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立了“韵 味”说。 这里的“辩于味”就是审美,从审美的角度 论述诗歌的创造和欣赏,这是司空图美学思想 和诗歌体系的出发点和核心。

所谓“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一方面是 诗人必须具备审美的能力,创造出深蕴诗味 的意境,才能使作品具有美感力量。另一方 面是读者进行诗歌的欣赏和评价,必须具备 辨别诗味的能力,才能正确欣赏和评价诗歌 作品。 ‚韵味‛说包括了‚韵外之致‛、‚味外之 旨‛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多层面 的内容,即后人把它称之为司空图的‚三外‛ 说,也有人称为‚四外‛说。

第一、“韵外之致”
这实际上讲诗歌意境的特征。 所谓“韵外之致”,是指有意境的作品蕴含着无 尽的情致、意趣。“韵”是说诗的语言之美,包括 诗的神韵与神味。“致”指情致、意趣、情趣。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 韵外之致也‛。 所谓“近而不浮”是指构成意境的具体景象的描 绘具体、生动、真实自然,如在眼前,又经得起品 味,不流于浮浅。 所谓“远而不尽”是指有这些具体景象构成的意 境应当含蓄深远,能诱发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联想, 有无穷之余味,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产生“韵外之 致”的那种无穷的情趣。


小结:‚四外‛都是以意象、意境为中心 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是从意境的情趣、情思说的, 实际上是指诗境中多层次的,耐人寻味的情 绪状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从 ‚象‛说的,指诗境中多层次的整体意象和 景象。它们从艺术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两个方 面,对诗歌创作和欣赏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 求。
三、意境创造的“思与境偕”说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了一个 意境创造的诗学命题“思与境偕”说。 ‚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 尚者‛。 “思与境偕”是讲意境创造的基本规律。 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 感性、思想与形象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作品 的意境世界。

这里的“思”指思想情感,即情境;“境” 指物象,即物境。“思”与“境”是融合在 一起的,“思”始终伴随着“境”,“境” 又始终伴随着“思”。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意 境世界。 在唐代诗论中尚未见有人用“情景交融” 来表述意境主客交融的特点。权德與曾用 “意与境会”来表述意境的特点,刘禹锡用 “境生于象外”来表述,但都不如司空图更 能抓住意境融合的本质。
司空图的著作有《司空表圣文集》、《司 空表圣诗集》,诗论著作主要有《与李生论 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诗》、 《二十四诗品》等。 司空图的诗论以佛老思想为主导,形成了有 关诗歌意境的理论。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以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 歌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经验,提出了“韵味 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偕”等 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对唐以后诗歌理论批 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司空图仕途曲折,随受皇帝青睐,却于晚 年不堪受政治的险恶,因病辞官归佛。司空 图晚年思想比较复杂,他希望在诗歌中建立 一个淡泊超脱的佛老精神境界,以消除痛苦 和悲哀,作为自己的精神上的寄托,过着一 局棋,一炉药的那种闲云野鹤式的生活。 这种隐居的生活,使他和诗歌结下了不 解之缘。 他曾说:‚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 赏诗‛。

前一个“象”和“景”是实的,艺术作品中所描写 的物象;后一个“象”和“景”则是虚的,是存在 于想象之中的,它似有实无,似无实有,亦有无无, 可望不可即。 这种诗歌境界中,虽然写了具体的物象和具体的情 思,但其目的不仅仅在此,而是通过具体意象的重 新组合,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它是虚实 结合,有无相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味外之旨” 的艺术空间。 总之,‚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主要是指有意境的 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 到多重的境象。这种情致、意趣、艺术至境,要依 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 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