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减量化法、资源化法、处理法(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 处理:堆肥、沼气、废纤维素糖化法、细菌浸出)、热处理 法(焚烧处理、热解、湿式氧化)、微波处理 煤系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技术 例如,粉煤灰:用于混凝土的配料、道路建设、土壤改良、 回收炭粉和铁粉。 冶炼废渣的处理与利用技术 例如,钢渣:炼钢过程产生的固废,可用于生产钙镁磷肥、 改良土壤、水泥原料、制砖、沥青拌合料、修路、工程回填 和填海造地。
6.1声学环境
噪声评价方法:等效连续A声级 表示Leq(Equivalent Continuous Sound Level) 单位:dB(分贝) 随时间变化的生级变为等声能稳定的声级,国际上 评价噪声的通用方法。 进行噪声测定时,以一定时间的间隔来读数。 夜间加上10分贝以修正与白天的差异。 统计A声级,(L10L50L90)反映噪声的时间分布特性。 例如,L10=70分贝,表示一天中或测量的时段内, 10%的时间噪声超过70dB,90%的时间低于70dB。
6.2电磁辐射
在家庭和办公室防护措施: 1了解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严格按照操作规 范; 2家用和办公电器不要过度集中摆放; 3暂停使用时不要处于待机状态; 4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器,保持安全距离; 5尽量使用屏蔽防护服、保护屏和防护眼镜; 6手机和电话应在响2声之后接听; 7多食用蔬菜、水果、瘦肉和豆类食品。
6.2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来源 1天然来源 2人为来源
(1)脉冲放电:切断大电流电路时,影响区域小。 (2)高频交变电磁场:大功率电机、变压器以及输 电线附近。 (3)射频电磁辐射: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影 响范围危害2对机械设备 的危害3对安全的危害 电磁污染控制 1安装屏蔽装置:屏蔽罩、屏蔽室、屏蔽衣、 屏蔽头盔和屏蔽眼罩; 2其他措施:工业合理布局、污染源远离人群、 建立安全隔离带、绿化带、加强管理和提高 自动化程度。
6.3放射性污染
污染来源
1核武器试验沉降;2核燃料的排放;3医疗照射;4放射源事 故、遗失等;5危险废物处理失去控制;6消费品中的放射性
污染的分类(p194) 危害和影响
1破坏人体的免疫力;2引起白血病、癌症或死亡;3引起基 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4引起流产、死胎、先天缺陷和婴儿 死亡率增加。
6.3放射性污染
第六章 物理环境
☻声学环境 ☻电磁辐射 ☻放射性污染 ☻光污染 ☻热污染
6.1声学环境
噪声概述 1定义:广义上,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 扰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特性(P179) (1)感觉型污染,与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2)不会在环境中遗留有害有毒的污染物质。 (3)噪声源分散而广泛,但影响范围有限。 (4)声源停止,噪声立即消失,没有后效作用。
6.4光污染 光污染的控制 1严格控制玻璃幕墙的使用范围、设计和制作 安装。 2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减少光污染的来源。 3对红外线、紫外线污染场所采取安全防护措 施。 4采用个人防护措施。
6.5热污染 热污染及其类型
定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废热排放到环境中所造成
的污染。
来源与类型:
1水体热污染: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循环冷却系统排出 的热水;石油、化工、铸造和造纸等行业排出的废水中含有 废热。 2大气热污染:温室气体大量排入大气中。 3城市热岛效应:大气热污染在城市中加剧的一个特例。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固体废物的管理及其控制途径
先进国家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包括产生、收集、运 输、储存、处理和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并有相 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 中国长期以来对于固体废物没有专门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1995年10月30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filepost/hbfg/04/0401/002.htm&w ord
6.5热污染 热污染的控制
热污染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来规定其污染状态、程度和控制。现阶段控制途径 如下:
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开发绿色能源 3废热的综合利用 4温排水冷却技术 5生态环境建设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固废(solid waste)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 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的固态或半液态物质。 分类:工业固废(industrial solid waste) 矿业固废 (mineral solid waste) 城市固废(municipal solid waste) 农业固废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 放射性固废(radioactive solid waste) 危险废物 (risk solid waste):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要 求必须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的废物,以免对人体健康或 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
6.5热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讨论课结合教材第八章人居 环境)
1定义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回顾 2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 (1)城市化;(2)城市热岛;(3)城市生态系 统的特点;(4)城市主要生态环境危机;(5)城 市热岛形成的原因;(6)城市热岛的危害;(7) 有效的控制途径
6.5热污染 热污染的危害 ☺水体、大气和土壤温度升高,生态系统结 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生物代谢率增高、需氧量增加、生物生长 发育受阻或死亡 ☺ 致病微生物、昆虫、病毒等病原体滋生泛 滥,引起疾病流行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化工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技术
(1)感光材料工业废胶片回收技术:例如,可以 回收胶片和银; (2)染料专业含铜废渣回收技术:例如,可以回 收硫酸铜;
放射性固体废物控制技术 (1)固化技术
(2)核废料处理技术:天葬、水葬和火葬。
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噪声污染及其测定方法 噪声的特点与危害 什么叫等效A声级?在实际中如何应用。 设有4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94、86、77和69, 叠加后的声压级为多少? 电磁污染与危害。 热污染与城市热岛的危害与控制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光污染及其控制 固体废物危害及其控制途径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1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方法:稀释排放方法、放置衰变法、混凝沉降法、离子变换 法、蒸发法、固化法;
2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方法:实验室废气过滤法、燃烧后废气衰变和反应器过滤法;
3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
方法:埋藏法、煅烧法、再融化法。
6.4光污染 光污染来源
定义:过强、过滥和变化无常的光会对人体造成干扰和伤害。 来源:环境中的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 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 类型:1白亮光污染 2人工白昼污染 3彩光污染 4强光和紫外线污染 5室内灯光污染
6.1声学环境
控制途径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空气动力噪声可利用平滑的气流通道和降低气流速度加以 控制;机械性噪声可以利用或阻尼物料减少摩擦或撞击进行 控制;电磁性噪声可以利用消声器进行控制。
2从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如吸声、隔声、隔振和阻尼来降低噪声。
3在接受点阻止噪声 在接受点阻止噪声
个人防护、建筑合理布局和绿化减噪。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世界主要国家废物产量(百万吨)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英国 德国 美国 中国 城市垃圾 产业垃圾 农业垃圾 总计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1发达国家公众对危险废物很敏感; 2发达国家的危险废物的20%-40%运往发展中国家; 3中国每年自己产生的危险废物167万吨(1985年) 累计2亿吨; 4中国每年进口的危险废物包括废塑料、电器、电脑、 蓄电池、废衣物和医院脏物。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固体废物的危害
1固体废物的特点:固体废物是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形 态,浓集了许多有害成分;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 性;在自然界中可以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参 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潜在的长期危害。 2危害: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 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危险废物的危害更加严重。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巴塞尔公约
1989年3月20-22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 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外交大会,共有117个国家34个国际组 织参加,一致通过了该公约及其相关文件,105个国家签字, 34 34个国家签署了公约。 公约的基本原则: 公约的基本原则: 1所有国家应禁止输入危险废物;2尽量减少危险废物的产 生量;3采取无害化处理和就地处理;4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 有效的管理和处理能力;5各缔约国有权禁止出口;6建立通 知制度和环境风险评价;7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将危险 废物跨境转移;必须得到进口国和过境国的书面同意才可以; 如果进口国没有处理能力,出口国有权拒绝。
6.6固体废物及其控制
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经过3个发展阶段: 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经过 个发展阶段: 个发展阶段 1未加控制的土地处理阶段 2卫生填埋与简单的资源回收并存阶段 3固体废物的综合管理阶段: (1)减量化:推广无污染生产工艺,提高废弃物的 内部物质循环,加强管理。 (2)资源化:物质回收,资源化,能量回收。 (3)无害化:安全填埋,环境工程措施、环境管理 措施。
6.1声学环境
噪声控制与控制标准 随着对噪声危害的认识,科学的噪声标准不 断改进。 不同的地区、时间噪声的标准不同。 中国噪声标准: 1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2机动车辆噪声标准 3环境噪声标准
6.1声学环境
噪声控制途径 1噪声控制原理 噪声传播阶段:噪声源、传播和接受者 噪声传播途径:反射、衍射等 噪声控制原理: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阻尼、 隔振、吸声、隔声、消声、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 措施,尽力减弱或降低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 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 出去,减弱噪声对耳膜的作用。
6.1声学环境
噪声的来源 1交通运输 2工业生产 3社会生活 4施工噪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