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病理学:70%-80%多发,与脑质分界清楚。肿瘤生长迅速,
中心常有坏死、囊变、出血,周围水肿明显
81
影像学表现(CT)
• CT平扫:皮质及皮质下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也可为
略高密度或囊性;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 病灶常多发,硬脑膜转移为硬膜局限性增厚、硬脑膜 结节,颅骨转移为局部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
• 增强:微腺瘤强化较正常垂体慢,增强早期为低信号区,
延迟后强化,晚期可与正常垂体等信号。巨腺瘤呈均一 或不均一强化,并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受累情况
58
垂体微腺瘤 (图)
59
垂体巨腺瘤(图)
60
垂体瘤囊变(图)
61
侵袭性垂体瘤(图)
62
颅咽管瘤
• 先天性肿瘤,源于胚胎Rathke囊鳞状上皮残余,占
• 起自松果体实质的肿瘤 – 松果体细胞瘤、成松果体细胞瘤
• 神经上皮起源肿瘤 – 星形细胞瘤
• 邻近结构肿瘤 – 小脑幕缘脑膜瘤
• 非肿瘤性病变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
68
生殖细胞瘤
• 源于胚生殖细胞,原发脑瘤的1%-2%,占松果体区肿
瘤50%,是松果体区常见肿瘤;发病高峰10-20岁, 男性多见,肿瘤也可发生在鞍上、基底节和丘脑
• 增强: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
25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呈 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 和T2WI均呈高信号
• 增强:实体部分及坏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
环状”强化为其特征
26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图)
53
枕大孔区脑膜瘤(图)
54
左额脑膜瘤伴骨破坏(图)
55
垂体腺瘤
• 占颅内原发肿瘤10%,发病年龄为30-60岁,75%垂
体瘤因激素异常为有内分泌功能的腺瘤;25%为无 功能腺瘤
• 病理学:直径≤10mm者为微腺瘤;直径>10mm者为
巨腺瘤,可有囊变、坏死、出血
56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微腺瘤多难以显示,巨腺瘤为鞍内鞍上等或稍高
• 增强
-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 状强化
39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 四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 脑积水
• 增强
-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 移灶也明显强化
40
髓母细胞瘤 (图)
41
室管膜瘤
• 概述
64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信号与囊液成分有关。T1WI多为低信号,囊内蛋 白浓度高或出血时可呈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
• 增强:
-囊壁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65
颅咽管瘤 (图)
66
颅咽管瘤 (图)
67
松果体区肿瘤
• 生殖细胞起源肿瘤 – 生殖细胞瘤最常见,松果体区肿瘤50% – 畸胎瘤
14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 占星形细胞肿瘤的25%-30%,一般发生在儿童和
20-30岁成人。常位于髓质内,也可累及皮质
• 病理学:肿瘤为灶性或弥漫浸润,无坏死、新生
血管,水肿少见,15%-20%有钙化
15
影像学表现
• CT: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
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
• MRI: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
16
右颞纤维型 星形细胞瘤
(图)
17
右额星形细胞瘤(图)
18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
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19
影像学表现
-幕上: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 -转移瘤罕见
• 成人:幕上肿瘤占70%,如大脑半球胶质瘤、脑膜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肿瘤诊断三要素
(准确)
• 定位 (准确) • 定量 (力争准确) • 定性
8
9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脑室内和脑室外 • 幕上和幕下
• MRI增强:
-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少数环状强化
77
听神经瘤(图)
78
左侧听神经鞘 瘤(图)
79
左侧听神经鞘瘤(图)
80
转移瘤
• 占颅内肿瘤2%-10%,按部位可分为颅骨、硬脑膜、柔
脑膜、脑实质型,原发肿瘤多为肺癌,也见于乳腺癌、 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绒毛膜癌、等;转移 途径多为血行,也可直接浸润或脑脊液播散,多位于皮 髓质交界区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影像诊断浅析
1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熟悉各种影像学方法对颅内肿瘤诊断 的价值与限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的影像学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学习重点难点
• 本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 WHO分为:
典型或良性、不典型与间变性即恶性脑膜瘤
47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均一高或等密度肿块,边 界清楚,以广基和颅骨内板或硬膜相连;常有点 状、不规则或全部钙化,可见相邻颅骨骨质增生 或破坏。少数表现不典型,呈低密度,恶性者不 具特征性
• 增强:
-多明显均一强化
75
影像学表现(CT)
• CT平扫:
-小脑角区类圆形等或囊性低密度肿块,少数为高 密度,70%-90%内耳道锥状或漏斗状扩大,占位 效应明显,脑干、四脑室受压变形
• CT增强:
-半数均一,其次为不均一,少数环状强化
76
影像学表现(MRI)
• MRI平扫: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变坏死呈 T1低T2高信号
• 增强
-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43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
变、坏死时信号不均
•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44
四脑室 室管膜瘤(图)
45
四脑室室管膜瘤(图)
46
脑膜瘤
• 临床与病理:
占原发颅内肿瘤15%-20%,起自蛛网膜颗粒的蛛网膜 帽细胞,40-60岁女性多见;常见矢状窦旁、大脑凸 面、鞍区、大脑镰等,为颅内脑外肿瘤,有完整包膜, 血供丰富,常有钙化,可引起颅骨增生或破坏
27
胼胝体 胶质母细胞瘤
(图)
28
左侧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图)
29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图)
30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概述:Ⅰ级,占脑瘤2~6%,年龄5~15岁,男:女
为3:4,多位于小脑、脑干、视神经、丘脑、 下丘脑
• 病理: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
囊,25%钙化
•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10
脑内外鉴别
脑内
肿瘤边缘
欠清或不清
颅骨改变
罕见
蛛网膜下腔/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颅骨夹角
正常 锐角 “O”型
脑外
清晰锐利 ,周围可 见CSF密度/信号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D”型
11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 平片
-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
• 脑血管造影
-可做定位诊断、有时定性诊断
48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瘤周可见受压脑 皮质为“皮质扣压征”。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 空信号
• 增强:
-明显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脑膜尾征”
49
左额脑膜瘤(图)
50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51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52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35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36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37
髓母细胞瘤
• 属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
-占儿童原发颅内肿瘤15-25%,75%在15岁 以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 病理学
-边界清楚,血运丰富,较少囊变、出血、 钙化,可沿脑脊液播散
38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 楚,四脑室受压,向前移位。室管膜下转移时 脑室周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影
31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32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的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的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 病理学:肿瘤为实性,少有出血、坏死、囊变,可有
钙化,常发生脑脊液播散
69
影像学表现(CT)
• CT平扫:
-边界清楚类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肿块,钙化的松果体 被肿瘤包绕为典型表现,常有梗阻性脑积水
• CT增强:
-明显均一强化
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