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诗歌着眼于“歌颂”,展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语言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缺少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分小组找寻有关黄河的资料以及在课上老师的介绍、小组的参与和多媒体的渲染下,很容易产生朴素的爱国感情。
通过小组资料展示和反复的朗读,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小组合作寻找、整合、展示资料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运用诵读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互相激趣法、情感共鸣法等方法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多角度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
热情,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
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学生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全班分小组,组内合作。
从与黄河相关的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寻找与“黄河”
相关的资料;
●小组讨论,整合每个组员找到的资料后,便于课堂展示。
五、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奔腾的黄河,壮观的壶口瀑布》的视频片段。
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看了如此奔腾的黄河之后,内心深处的激情都被调动起来后。
引出课题《黄河颂》。
二、初读诗,准字音:
1、读准字音,全班同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朗读诗歌。
强调读书时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读出了一定的气势。
2、播放朗读的片段。
学生根据朗读音频,体会激昂、雄健、悲壮的感情基调之后,再次齐读课文片段。
三、再读诗,悟诗情:
在预习的时候,班级分成了三个小组,地理组、历史组、诗歌组。
从这三个方面来找资料。
(1)地理组
①先请地理组的同学在文中找一找与黄河地理知识的相关文字,把资料与找到的文字联系起来,跟大家分享。
②学生可以从“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一部分可以读出了黄河的发源、形状、流向等等。
③地理组的同学到电子白板上的中国地图上画出黄河的形状和流向。
④全班同学一起齐读地理组同学找到的文中的句子。
(2)历史组
①请历史组的同学用所找的资料与文中的原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
②学生可以从“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你身边扮演!”
这一部分读出了黄河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发源,如磁山文化、马家窑洞文化、齐家文化;在黄河边上孕育了不少英雄人物,如黄帝、炎
帝、夏禹等。
③历史组的同学挑选一个黄河边英雄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④再听了历史组同学讲的故事后,学生对黄河的了解更加深了一些。
全班齐读历史组同学找出的文中的句子。
(3)诗歌组
①请诗歌组的同学结合文中语句和手边的资料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②李白《将进酒》王维《使至塞上》刘禹锡《浪淘沙》等都是与黄河相关的,语调豪放的诗歌。
③诗歌组的同学为大家朗诵一首。
(诗歌组的同学朗诵了《使至塞上》)
(4)齐读课文
从地理到历史再到诗歌,层层递进的了解了黄河后,大家一起精神饱满、气势磅礴朗读《黄河颂》歌词部分。
四、三读诗,品诗味:
全诗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①老师给予提示(时代背景提示)后,学生结合刚才三个组的探究以及对课文的自由朗读,得出答案。
②学生小组内自答,自主整合答案,再由老师明确答案。
五、课后读诗,找异同:(作业布置)
现代写黄河的歌曲很多。
不单单只有《黄河颂》一首,如《保卫黄河》、
《大黄河》。
课后请同学们读读歌词,品味一下,找出与《黄河颂》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和诗歌三个方面一步一步把握课文感情,分层次品读课文。
2、总结性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基调,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并通过对诗歌主旨的学习,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