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的功能及其调节
心脏各部位自律性高低:
> 窦房结
(100次/分)
房室交界
(40-60)次/分
蒲肯野纤维
> (25次/分)
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控制的心搏节律。 异位心律:由异位起搏点控制的心脏活动节律。
4.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去极化速度增快, 自律性高
(2)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水平: 两者距离越小,自律性越高; 两者距离越大,自律性越低
3.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mmHg或kPa,1mmHg=0.133kPa 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静脉血压
三、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 1)收缩压:心缩期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2)舒张压: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
4)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值,称为脉压。
15-20ml,增加搏出量55-65ml
第三节 血管功能与血压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 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功能:“弹性贮器”的作用。
2.分配血管-中动脉 功能:输送血液至器官组织
3.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功能:控制局部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4.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功能: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心动周期
心脏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 械活动周期。
1个心动 周期时长
=
60 心率
=
60 75
= 0.8s
二、心 脏 的 泵 血 过 程
1.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升高 (2)快速射血期: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射入动脉 (3)减慢射血期:血液继续缓慢流入动脉
(五)、心力储备
心排血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称为心力储备。 心力储备主要表现在搏出量和心率两个方面。
1)心率贮备:心率可增加至180~200次/分,心排 血量可达25~30L/min.
2)搏出量贮备:
①舒张期贮备:舒张末期容积由145ml增至
160ml,增加搏出量15ml ②收缩期贮备:收缩期末容积由75ml减至
(0.05s)
(0.11s)
(0.14s)
2.心室舒张与充盈过程
(1)等容舒张期: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下降 (2)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放,血液由静脉、心房流入心 (3)减慢充盈期: (4)房缩充盈期:
(0.05s)
(0.11s)
(0.14s)
(0.06-0.08s)
(0.11s)
(0.22s)
2、中心静脉压:右心房或腔静脉内的血压。 正常值为:4~12cmH2O
中心静脉压测定的意义: ①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②作为临床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观察指标。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单位时间内由静脉回流入心 脏的血量。
促进静脉回流的动力: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 脉压之差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二)组织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1.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有效率高压增 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渗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 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二、心脏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电生理特性 机械特性
(一)自动节律性
1.定义: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 具有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自律性形成的基础: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3.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每分钟自动发生兴奋的次数
5.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 B.阈电位为-40mV C.0期去极速度快 D.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E.4期去极速率快
6.兴奋在心脏中传导时,传导速度最慢的部 位是: A.心房 B.房室交界 C.左、右束支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
6.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期的原因 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D.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E.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
3.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B.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D.增强心室肌收缩能力 E.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4.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脏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存少 C.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性收缩 D.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E.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0.1s)
1.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
区别是 A.前者有超射现象 B.前者有较大的幅度 C.前者复极化时间短暂 D.前者动作电位时间持续较长
2.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离子流包括: A.Na+内流,K+内流 B.Ca2+内流,K+外流 C.K+内流,Ca2+外流 D.Ca2+外流,Na+内流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前提条件:心血管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 保持一定的外周阻力。 ②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起缓冲收缩压、维持舒 张压以及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搏出量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均升 高,但收缩压升高更明显,脉压增大。
2、心率:心率增加,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舒张压 明显增高,脉压减小。
6.容量血管-静脉系统 功能:容纳60%~70%的循环血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切 面的血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2、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遇到 的阻力。主要取决于血管管径。
本节介绍内容:
大动脉 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动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的生成 静脉血压与回流
-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动节律性,但无收 缩性
(一)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约-90mv,由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时期
(二)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动作电位分为0、3、4期。
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
AP的特点: ①0期速度较慢,幅度较小 ②无明显的1、2期 ③3期复极化最低到-60mv ④ 4期自动去极化
第五章 心血管的功能及其调节
本章内容:
➢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心脏功能 ➢ 血管功能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
脏
各
部
分
心
房室束
肌
细
胞
的
跨
膜
电
位
心肌类型: 根据电生理特性不同,可分为
① 工作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
-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② 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浦肯野细胞等
影 响 自 律 性 的 因 素
(二) 兴奋性
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发生兴奋之后,其兴奋性也随之 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分以下几个时期:
(1)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对心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1)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 (主要是因为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射血分数为55%~65%
③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心排血量。 每分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按心率75次/分算,心输出量为5L(4.5~6.0L)
五、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
心排出量=搏出量×心率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力
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心肌收缩前遇到的阻力,即心室舒张末 期
(三)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 传导性。
心 脏 兴 奋 传 导 途 径
传播特点: ①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的传导速度最快 ②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最慢—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意义:避免心房和心室收缩重叠,使心
室充分充盈,有利于心室的射血。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细胞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 (2)生理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2)心脏收缩力量: 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舒期室内压↓→抽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房、大静脉血的作用↑→回心血量↑。
(3)体位改变: 平卧位时对静脉回流影响不大; 由卧位突然直立时,大量血液滞留于心水平以 下血管中,静脉回流减少。
(4)骨骼肌挤压作用: 骨骼肌的节律性舒缩,挤压血管,加之静脉
(2)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①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 人工或来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②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绝对值越小,兴奋性越高。 (2)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上升,兴奋性降低。 (3)Na+离子通道状态:处于备用状态,兴奋性良好。
1)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正变 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 正变
(四)收缩性
特点:①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较大 ②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③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三、正常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用心电图机,在体表一定部 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位变化的波形。
横的1小格 为0.04s,
竖的1格为 0.1mv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表示从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时间 表示心室肌全部去极化 表示心室肌开始去极化到复极化完成的时间
三、心脏的射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