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之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20分)寒冷的味道黄明山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
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
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
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
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
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
我们在河上行走。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
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
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
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
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
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
跑了一路,身上发热。
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
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
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
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
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
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
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
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
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
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
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
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
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
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
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11、第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 (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
(2分) (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2分)12、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4分)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答出四种中的任何两种即可)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1分)。
13、从文中看,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6分)答:寒冷带来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14、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6分)答:①第一句是说人们对生活中体验寒冷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②第二句是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遭受磨难等人生的寒冷也是生命的成长规律(2分);③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使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的主旨更加突出。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感悟馒头柳杜卫东(1)我不明白,每天拜访敦煌的游客成千上万,为什么没有为它留下一行赞美的诗文呢?(2)比起“沙不平铺,堆积而起伏,低者十米八米不等,高则二百三百米直指蓝天,垄条纵横,游峰回旋”的鸣沙山,它确无惊人之貌;比起“其水澄澈,深不可测,弯环形如半月,千百年来不溢,不涸”的月牙泉更无神奇之处。
可是,就是这样一株盈盈碧绿的柳树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竟倏地一颤,仿佛在满耳关西大汉的铜琶铁板之后,又聆听到了皓齿吴娃的一曲牙板清歌。
(3)那是我们观赏了月牙泉、鸣沙山,踏上归途的时候。
汽车驶离山脚,行不多远,一棵枝繁叶茂的馒头柳突兀地挺立在茫茫沙海之中。
此刻,夕阳正衔着无限的依恋,把无数条金丝线抛向喧嚣的尘世。
在落日的余晖中,漫漫黄沙披金戴玉,反射出耀眼的光晕。
就在这金黄的世界里,一棵生意盎然的绿柳迎风摇曳着它那一头碧绿的枝条:傲然、淡定,从容而又执著。
(4)我惊呆了!不由想起千佛洞的缘起:公元366年,手持锡杖,云游四野的乐僔和尚来到三危山,正在峰头茫然四顾,准备找个地方栖宿,忽然眼前金光万道,云蒸霞蔚,似有千佛跃动。
他双膝一弯,长跪不起,发出宏愿在此筑窟造像,再现眼前圣景。
我想,这黄风大漠中的绿柳突然映入我的眼帘,莫非也如那一山佛光,是在向我昭示着什么?于是,忙叫司机停车。
我不敢近前打搅,就悄悄摇下车窗,默默地向它注目致意。
当地的朋友见我对它痴迷,才有些惋惜地告诉我,除了拍摄它的照片获得过全国摄影大奖以外,还没有一个文人为它留下只言片语。
(5)我惶惑。
是因为它的孤独吗?或许,它的震撼正在于它的孤独啊!倘若这茫茫沙海里齐匝匝一排垂柳,虽也壮观,却只会令人欢愉,而不会让我驻足沉思。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呈现给我们一种别样的意韵。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的孤独与沉思”,说这话的挪威人南森一定是有感而发,他所以在北极探险和动物学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孤独或许正是他成就的催生婆呢!仰望璀璨的星空,哪一个事业有成的饱学之士,终日于酒席宴上虚与委蛇,在名利场上博弈争锋?所以赫胥黎才如此断言: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6)孤独,有时和雄浑同义。
比如,面对这棵大漠中的馒头柳,谁能说只有泰山绝顶、黄山云海、八月十八的钱江潮、蜿蜒万里的古长城,才配称雄浑?这株生意盎然的馒头柳难道不也是对雄浑的最好解读吗?雄,强有力;浑,奋不顾身也。
它传递给人们的不是一般的美感,而是当生命力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奋起抗争而涌动于胸的勇气和自豪。
在干旱的沙漠,这棵馒头柳靠深植于沙漠间的根须一点一点地汲取着水分,然后把它输送给碧绿的枝条,绽放出一团生命的璀璨,令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面对着它,身处顺境的人应该更加奋发;身处逆境的人也会触景生情,感悟顿生,重新焕发出抗争的勇气。
(7)孤独,不同于寂寞。
寂寞是一条狭窄的甬道,两边枯草离离、残花落败;而孤独则是一条五彩云虹,蓝天为衬,气象万千。
(8)孤独,更不同于空虚。
空虚,是一件落魄的衣衫,它使你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中内心战栗,在自我否定的心境里精神萎靡;而孤独则是一袭豪华的裘皮大衣,在朔朔寒风中,你因为它而温暖;在明枪暗箭前,你因为它而坚强。
(9)如果说,聚会是众人的孤独;那么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盛宴。
这棵馒头柳够有造化了,它在滚滚黄沙之中,生长得如此健硕,一定是尽得大地之灵性,日月之精华。
它与沙鸣山为邻,月牙泉为伴,日观黄沙漫漫,夜听泉水潺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绽放着生命的绚丽。
它多像一位襟怀博大、品德高洁的智者,默默地向希望读懂它的人诉说着人生际遇、世事无常……(201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略有删节)11.第二段表现了作者对那棵“馒头柳”怎样的感受?(4分)答:①既“无惊人之貌”,也“无神奇之处”;②“盈盈碧绿”,充满生机;③心中惊喜,别样感觉(每点1分)12.简要赏析第三段描写“馒头柳”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4分)答:①从表现手法看,主要运用了烘托手法,以“茫茫沙海”“落日余晖”构绒”“金黄”“碧绿”和“挺立”“摇曳”“执着”等,不但构成了黄、绿相辅的巨大色差,而且突出了“馒头柳”的生机勃勃、从容自若。
(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各2分)13.作者先是“惊呆”,接着又是“惶惑”,这是为什么?(6分)惊奇的“馒头柳”(自然景观)竟然没有“一个文人为它留下片言只语”,让作者感到很惊讶并且困惑。
(两种原因各1分,表达2分)14.文章有不少篇幅在描写“孤独”,这里“馒头柳”有哪些关系?(6分)答:①只有一棵“馒头柳”挺立在沙漠之中,不免给人“孤独”之感;②“馒头柳”没有被人赞美,也许是因为它的“孤独”;③“孤独”“有时和雄浑同义”,“馒头柳”的“孤独”表现出了“强有力”“奋身不顾”等“勇气和自豪”,给人以鼓舞;④“馒头柳”“孤独”而不“寂寞”,不“空虚”,它“如此硕健”“气象万千”,“绽放着生命的绚丽”,给人以“温暖”和“坚强”。
(4个要点概括各1分,3点即可,语言表达1分)教学过程:一、课堂调查分析三模考试现代文阅读考情(课前见面用)1、询问学生平时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情况。
2、今天上课主要要求就是大家能分组讨论,能主动发言,不怕说错,就怕不说。
你是怎么想就怎么说。
二、背诵古诗《沁园春。
长沙》,提提神,放放松。
刚才大家所背的诗中,那一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给了我很大的感动,我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离高考还有54天,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冲刺高考试卷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题型:现代文阅读。
三、分析三模成绩明细表,结合教学案批改,总结存在问题,提出今天任务: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四、学生分5组讨论“表达技巧”答案,指名回答答题思路及答案。
师生讨论,总结规律,教师点拨总结答题方法,如何规范答题。
五、学生分5组讨论“探究题”答案,指名回答答题思路及答案。
师生讨论,总结规律,教师点拨总结答题方法,如何规范答题。
六、完成巩固题。
七、总结本课所学,学生完成。
八、感谢词:最后祝大家在2011年的高考中取得辉煌的成绩,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我们的老师,回报我们的母校!谢谢!教学反思:1、感觉是不是把本课定位于一个主题更好?例如只讲《表达技巧》,多加几个巩固练习?2、学生积极性调动很重要3、课前可以对文章简单梳理,第二篇文章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