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中试题)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期中试题)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期中试题)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一、(辽宁沈阳重点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墨烟张陈柳金一日傍黑,张家院里哇地一声哭,土坯墙震落一层沙尘。

婴儿落地,没听过这样大声的,且脸如包公,黑不溜秋。

张父说,俺张家世代制墨,如今老天馈赠一墨宝,就叫他张秉墨吧!这张秉墨,天生一个玩家。

六岁便能玩墨,采烟、熬胶、和墨、上模、晾晒、裱金,一整套工序下来有模有款。

九岁便玩书成瘾,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练得一手好书画,吟咏唐诗宋词亦有腔有调。

张秉墨的天空悬着一颗文曲星。

但到了十八岁,天空却变了天。

参加了地下组织的张父因叛徒出卖,死于鬼子刺刀之下。

张秉墨强忍一腔怒火,接过搅墨棒,墨缸里转起圈圈旋涡,搅动一百零八圈后,蒸煮成团,蓄着劲举锤敲打一百零八遍。

张秉墨发誓要做条好汉,把小日本的肉剁成酱,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

张家院子每天清晨依旧飞出一群白鸽,鸽群沿鹤庄盘旋一圈后,总是有一只鸽子带着张秉墨的牵挂飞离队伍。

薄暮时分,那鸽子才从天空凯旋而归。

张秉墨宝贝一样捧在手心,喂了食,轻轻放进笼子。

前线还是失守了,小日本洪水猛兽一样冲进庄里,打砸抢烧,把个鹤庄鼓捣成了墨缸,每个人心里都墨黑墨黑的。

小日本把鹤庄小学占为指挥部,临晚集合村民训话,太军佐藤野夫说鹤庄藏有共党,自己站出来,可免全庄人死,否则通通都得死!村民个个岿然不动,佐藤无计可施。

忽然头顶掠过一群白鸽,仰起头,鸽子送他一个见面礼。

佐藤往脸上一抹,一撮腥臭的鸽屎。

叭嘎,杀了它们!一阵乱枪响起,连鸽毛也不见掉下来。

佐藤恼怒道,不供出来,你们,通通的当鸽子宰!翌日,鸽群刚回笼,张家院门被踢开,几个小日本端着枪叽里嘎啦闯进来。

正在锤墨的张秉墨猛一惊。

贼头贼脑的小日本乱搜一气,从笼里捉出几只白鸽。

翻译给张秉墨下了命令,以后每隔三天送两只鸽子孝敬太军!鬼子走后,张秉墨赶紧去看鸽子,幸好那只白鸽还在,这才松了口气。

入夜,他扬手放飞了那鸽。

就在这两天,有四个村民怀疑是共党分子捉进了指挥部。

一向抬头做事的张秉墨把头压得老低,搅墨一百零八圈,锤墨一百零八遍。

他要把张家本领亮出来,制成胳膊粗的圆条墨,当作礼物送给佐藤野夫。

转眼三天已到,张秉墨这次送给佐藤的是两只鸽子。

进了门,只见佐藤呕吐不止,气喘吁吁。

张秉墨细看,知他犯了夹阴伤寒,前几天吃了鸽肉大补精气,不慎便犯下此症。

张秉墨说,太军,我有法子能治好你的病!佐藤如遇救星,却见他一脸乌黑,心生疑窦,但病痛难耐,只得恭听。

张秉墨道,鸽屎为药引,槐角、扎参、细辛炖服。

佐藤还记着上次鸽屎之恨,这次竟敢叫他吃这腥臭物,以为张秉墨捉弄他。

翻译说,太军,张师傅可神了,您就信他一回吧!佐藤服了鸽屎和中药,翌日果然恢复如常。

三天后张秉墨送来鸽子时,他竖起大拇指,你,大大的神!张秉墨说,太军,下次俺送几根大圆墨给你,俺张家墨条,不仅是书画的上等墨料,还能止血、治皮肤疮毒和腮腺炎。

佐藤听了大喜,临别,差翻译送张秉墨,张秉墨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

这晚深夜,张秉墨正要入梦,院门吱呀推开,一黑影潜了进来。

是翻译窃取了日军的重要情报,内容是鬼子将于后天晚上攻打驻扎在一深山处的我军阵营。

张秉墨马上放飞那只白鸽。

鸽子飞回时,也带回了我军指令——后天里应外合端掉日军指挥部。

这天傍晚,他又一次放飞了白鸽。

转身去给佐藤送鸽子,这次多了几根胳膊粗的圆条墨,是他答应送给佐藤的礼物。

踏进门时,地上躺着一只流血的白鸽。

佐藤凶相毕露:它,从你家飞出,你的下场……还没等他说完,门外已拥来一群鬼子。

张秉墨放飞手里的白鸽,掏出嵌有炸药的圆条墨,把盖子一掀,几声巨响,佐藤野夫与鬼子不明不白地见鬼去了。

在张秉墨的葬礼上,鹤庄乡亲全都披麻戴孝。

忽然一群白鸽悲鸣着从张家院子飞出,在鹤庄上空整整盘旋了一百零八圈。

仪仗队前,翻译跟一战士手抬石碑大的方条墨,上书三个镏金大字:墨烟张!(选自《短小说》,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秉墨的父亲因参加地下组织被出卖而惨遭鬼子杀害,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文中“蓄着劲举锤敲打”的细节描写中暗含着张秉墨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

B.小说中的“鸽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秉墨视鸽子为宝,佐藤被鸽子羞辱和吃鸽子,鸽子传递情报,鸽群悲鸣盘桓等,在这里鸽子成了揭示主题的象征物。

C.佐藤服了张秉墨配有鸽屎的中药,第二天果然恢复如常,这既写出了张秉墨医术的高超,也为下文写得到佐藤的信任和送墨条的情节张本。

D.这篇小说的主题开拓上很有深度和力度,结构大气磅礴,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语言极富张力,叙事也干净利落,很有特色。

8.小说开头两段叙述了张秉墨少年时期的种种经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9.小说的结尾处鸽群悲鸣和仪仗队中有人手抬写有“墨烟张”的方墨条的情节,有人说是画龙点睛,有人则说是画蛇添足,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具体理由。

(6分)二、(宁夏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

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

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

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

“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

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

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

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

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

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

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

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

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

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

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

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

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

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

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

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

“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

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

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

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

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

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

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

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鲁迅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

这样写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8.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鲁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6分)9.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

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

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6分)三、(江苏南通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