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 2013 myEAtrade All Rights Reserved. FOREX EA 法宝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不同:一个是向一级交易商操作,一个是直接从二级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操作的是短期债券)
法宝二: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 Ratio)
是指金融机构(一般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央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如果商业银行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

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至今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二十六次调整(1984-2004年仅调整8次,2005年0次,2006年3次,2007年至今15次)。

最底的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高一次为2008年6月由16.5%上调至17.5%。

一般意义上,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工具被认为是比较猛烈的货币政策手段,在股市弱势情况下,股市必然大跌。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从反方向抵消了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三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是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法宝三:再贴现政策是指银行按市场利息率。

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再将票面余额付给持票人,票据到期时,银行持票向最初发票的债务人或背书(背书一般是指在票据的背面签字或盖章)人兑取现款。

比如A银行的客户B企业有一张100元的票据。

这张票据还没有到期,所以B企业不能拿到款项。

此时B企业找到A银行办理贴现,A银行可以收下这张票据,并且给B企业一定的款项,比如是97元。

那么贴现率就是3/100再按票据剩余期限换算成年息就是贴现率。

其实贴现就是以票据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而被扣掉的钱数和票据到期得到的全款数的比值就是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银行把买来的未到期票据再向央行贴现的贴现率。

1.贴现的概念。

贴现是一种票据转让方式,是指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商业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申请贴现人的票据行为。

2.再贴现和转贴现: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转让汇票,转贴现是指贴现银行向其他商业银行转让汇票,二者都是贴现银行以未到期的贴现票据,经背书后的再次贴现,中央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按规定扣除再贴现或转贴现的利息后,给申请贴现行兑付票款。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

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

当经济萧条时,央行通过调低再体现率,商业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但如果商业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再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

解释如下:票据持有人把票据向商业银行银行贴现后,商业银行的钱少了,就不能应付日常的资金使用了,就会向央行再贴现,换回存在央行的准备金,但是如果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因为准备金率是法定, 为了填补准备金的缺口,商业银行的利息将会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这样央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节间接控制了货币的供应量.请注意:商业银行有为持票人贴现的义务,不能因为再贴现率的提高就不给持票人贴现了,所以只好提高利息这一个办法。

四、注意: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概述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须对其吸收的存款持有若干准备金,其数量首先受法定准备率的限制。

其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其资产流动性、风险性等,因而所持有的实际准备一般会与法定准备存在一定差额,由此产生超额准备。

当实际准备大于法定准备时,则超额准备为正数;反之,则超额准备为负数。

负数的超额准备通常必须在下一计算期内补足。

超额准备的内容
超额准备金金一般包括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

借入准备是商业银行由于准备不足向拥有超额准备的银行借入的货币资金。

超额准备中扣除借入准备,即为非借入准备,又称自有准备。

超额准备增加,往往意味银行
潜在放款能力增强,若这一部分货币资金不予运用,则意味利息的损失。

同时银行为了预防意外的大额提现等现象发生,又不能使超额准备为零,这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也是一门艺术。

超额准备金影响因素:
1、同业拆借率,银行的同业拆借相对困难时,保证及时支付,会适当保留超额准备金。

2、央行的再贴现再贷款政策。

3、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不足时,会减少贷款增加储蓄,增加超额准备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