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
6、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目标与操作
o保卫性目标:维持即定的货币政策 o主动性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P224)
操作方式
操作对象:政府债券的一级交易商
操作的交易品种:国债为主
7、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 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 开市场操作1996年4月9日正式启动。
RS2
BR2 NBR
Rd
准备金数量(R)
准备金数量(R)
无借入储备 BR=0
有借入储备 BR>0
法定准备金率变动——提高
联邦基金 利率 d
i
RS
2 1 Rd2
iff2 iff1 ier
Rd1
NBR
准备金数量(R)
第二节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 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回顾与思考 ?
o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使用了哪些货币
政策工具?如何操作?
是什么?
o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政策工具呢?背景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一般性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消费信用控制 选择性政策工具 证劵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直接信用控制(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管理、利率控制)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6、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o 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 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o
真正影响再贴现政策效应的是市场利率与再贴现利 率的利差,利差会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 波动,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o
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行。
7、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贴现政策
1)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政策的发展轨迹 o量的轨迹 o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开始办理再贴现业务 o率的轨迹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1、概念: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 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2、内容:首付最低金额、消费信贷的 最长期限、可融资的耐用消费品种类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1、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 保证金比率,目的在于刺激或抑制证券交易活动。
2、中央银行规定保证金限额的目的: 控制证券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稳定证券市场价格; 调节信贷供给结构,通过限制资金流入证券市场, 引导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央行买进(卖出)证券 证券价格趋于上升 (下降) 证券收益率下降(上升) 公众调 整金融资产结构 金融资产收益率及市场利率 下降(上升) 对经济产生扩张性(紧缩性) 影响
3、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1)可以有效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 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 效果。
4、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1)影响商业银行融资成本
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 1 从 中 央 银 行 融 资 的 意 愿 减少 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 资金减少 商业银行可贷
贷 款 规 模 减 少 ,货 币 供 给 量 减 少
提高对企业的放款利率 市场利率上升 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投资减少 经济增长放缓
1998年开始建立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 一级交易商1998年为29家,2002年为40家,2004年 为52家,2012年48家。 交易的对象: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 据,外汇 从交易方式看: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发行中央银 行票据和SLO。
交易频率:周二、周四 2016年2月 每个工作日
1、联邦基金市场的均衡
i S i*1 i*0 D1 R
i
S i*0 i*1 D0 R
D0 0 R*0 R*1 (A) 准备金率提高
D1 0 R*1 R*0
(B) 准备金率降低
2、准备金政策的效应
i
S1
i S0 S0 i*0 i*1 id0 D R*1 R*0 (A) 再贴现率提高 id1 R(储备) 0 R*0 R*1 D R(储备) S1
中 央 银 行 买 进( 卖 出 )债 券 准 备 金 增 加( 减 少 ) 增 加( 减少 ) 升) 基 础 货 币 增 加( 减 少 ) 商 业银行的 贷款
商 业 银 行 信 贷 扩 张 能 力 加 强( 减 弱 )
市场货 币供 应量增 加( 减少 )
市场利 率下 降(上
投资增 加(减 少)
经济 增长速度 加快(减 缓)
2)中国再贴现政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受再贴现票据条件不具备的限制。 再贴现规模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小; 我国目前调控政策以数量调控为主,价格调控政策 运用的环境不充分。
3)人民银行再贴现工具的新变化(2008年后)
适当增加再贴现转授权窗口; 适当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机构范围(城乡信用社、存款 类外资金融机构法人、存款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 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 强化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县域企业和金融 机构及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 再贴现; 明确再贴现可采取回购和买断两种方式。
id
RS
iff1 iff iff2 ier
NBR 准备金市场的均衡 Rd
准备金数量(R)
Iff=联邦基金市场利率 id=联储再贴现率 ier=超额准备金利率 NBR=非借入储备
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投放货币
联邦 基金 利率 d
i
RS1 RS2 1 2 Rd NBR1 NBR2 准备金数量(R)
融资融券与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融资即“借钱买证券” 融券即“借证券卖出” 本质:杠杆交易
• 根据《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融资与融 券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
历程 Course
2005年10月27号,新修订 《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 可以为客户融资融券服务。
2006年06月30日,证 监会发布《证券公司 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 法》。8月21日,《融 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 细则》公布。
•美国现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5年)
• 原因: • (1)商业银行审慎放贷,提高某些借款人的资金成本 和降低了信贷可得性,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让商业 银行更加自主地发放贷款。 • (2)准备金制度提高了银行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 • (准备金一般无利息收入,且并非所有金融机构都 需要交准备金) • (3)巴塞尔协议的风险加权资本充足性管理,极大地 抑制了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准备金基本功能之一)
一方面是全球降低存准并减少存准的使用, 另一方面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使用频繁的?
6、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年的调整 (有什么规律?政策效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调整)
25% 20% 15% 10% 5% 0%
16.50%
13%
大型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
•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新应用:定向降准
• ——定的什么向,为什么要定向
三、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1、公开市场业务的涵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 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 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 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
1)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准备金
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第一节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业务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Legal Reserve Ratio)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项制度,最初是 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的。 但美联储正式使用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 准备金比率的政策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 用规模则始于1935年。
• 定向降准的目的
• 操作情况,背景是什么?
• 目的: • 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 增长。 • 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 • 增强金融机构对消费的支持
二、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Ratio)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
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
行陷入流动性困境。
5、全球降低准备金率的下降趋势(原因?)
完全取消 部分取消 降低存准率
瑞士、新西兰、 澳大利亚
加拿大 •1992年取消了所 有两年以上期限 存款的法定准备 金。
美国 •1990年12月取消定期 存款的法定准备金 •1992年4月将支票存款 的准备金比率降低到 10%。
i*1 i*0 id1 id0 0
(B) 再贴现率降低
3、再贴现政策的效应
i S0 S1 i*0 i*1 D 0 R*0 R*1பைடு நூலகம்R
i S1 i*1 i*0 S0
D 0 R*1 R*0 R
(A) 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
(B) 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
4、公开市场业务的效应
联邦基金 利率
利率走廊机制实施后均衡的变化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涵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之内, 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 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
2、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p217)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中央银行调低(或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增加(或减少) 商业银行超额存款
商业银行贷款能力扩大(或缩小)
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进一步扩大(或缩小) 市场利率降低(上升) 国民收入增加(减少) 投资和消费增加(减少)
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