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3)
第五章墨子
总论:总按照教材体系重点把握一下内容: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名词解释。

逻辑学部分的名词解释。

与孔子的比较。

注意从整体抓住墨子思想,虽然不会出什么大题,但是答名词解释时要体现整体中的局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上述名解(略)
2、逻辑学名词解释列举:取实予名、察类明故、兼以易别、以名举实、以说出故、以辞抒意、无故从有故、异类不比、大故小故、或、假、效、辟、侔、援、推等等。

3、孔墨之别可以查找些文章,以教材为主。

总结:【本章一般考名解,三表是重点,考了数次,逻辑学部分也要熟练掌握。

第五章孟子
总论:孟子部分掌握“四端”及其修养方法,良知的认识论,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参考张世英的《哲学导论》),义利观。

其他部分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内:
1、“四端”学说
【分析】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已考名词解释。

【要点】出处《孟子·告子上》原文;
解释:孟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此外,认为无此四心不能为人(引文);
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果说为人不善,是由于他自己舍弃本性,没有很好的保持,不能说他没有善的本性。

2、“反求诸己、养心莫善于寡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求放心”的修养方法。

【分析】此四种方法是和孟子人性论相关的修养方法,如果考孟子人性论部分的大题,可以与四端说相结合,更全面。

另外,此四种方法也可能出名词解释,要高度重视。

3、良知说
【答题要点】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具体而言,通过尽心、思诚来求放心;尽心、思诚的解释;总结。

4、孟子天人合一思想
【分析】不属于教材体系,然很重要,抓住框架,自由发挥。

【框架】天人合一:认识论、人性论、方法论;
三大命题: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5、补充重要的名词解释:正命、正己而物正、天爵。

第七章《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思想
总论:本章重点掌握《心术》、精气、静因之道三个要点。

注意,本章内容的编写有特定的学术背景,现在如果对《管子》研究有兴趣,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四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心术》
【分析】答题时如有书名号则答管子书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则要先说一下心术广义的含义,再说以上的狭义含义。

【要点】《心术》书中的内容结构大体内容简介;
《管子》四篇中的心术的大意“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治是国治也”解释并将上面引文连接通顺;
韩非对《心术》的继承和发挥(引文)。

2、精气
【分析】第六感告诉我不会考,因为词源比较复杂,也不是管子中特有的概念,和“天”、“德”这样德概念比较类似。

但涉及中国哲学本体论和伦理观合而为一的特点,故必须掌握。

【要点】管子中的精气说的理论源头;
表述(引文),和“形气”共同作用生人生物;
与老子道的区别和联系;
【注意】两个特点:德作为本体的一部分;用精气解释认识的原因(比较西方哲学史上的流射说和流溢说)。

3、虚一静因(静因之道)
【分析】重要考点,已考数次,还会考。

这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学习哲学的原则之一。

荀子的虚一而静也是同样的意思。

管四篇中的认识论法则和修养方法;
主要内容:虚、一、静、因。

逐字解释(引文);总体论述其观点(引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