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9神经系统

生理学—9神经系统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 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形成髓 鞘的施万细胞,神经节内的卫星细胞。 胶质细胞的特征: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不能 产生AP,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普遍存 在缝隙连接,终生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回返性抑制 例:脊髓闰绍细胞对前角运动 神经元的抑制。 意义: 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
2.突触前抑制
仅兴奋末梢A:运动神经元 产生EPSP
仅兴奋末梢B:运动神经元 膜电位不发生变化 末梢先兴奋B ,一定时间 后末梢再兴奋A:运动神经 元产生的EPSP明显减小
末梢A释放兴奋性递质,末梢B使末梢A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量减少,进而导致运动神经元产生的EPSP减少。
逆向轴浆运输(轴突→胞体)
运输被神经末梢摄取的物质,如神经生长因子、 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4.神经纤维对效应器的作用
功能性作用:神经纤维将兴奋传至神经末 稍,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改变受支配组织的 功能活动(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释放一些营养 性因子,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内在的代 谢活动,持久性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AP传到突触前膜,前膜 Ga2+内流→前膜释放抑 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 结合→后膜Cl-内流,后 膜超极化,形成IPSP →IPSP总和,突触后神 经元兴奋性↓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常与 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 触,产生的突触后电位既有 EPSP也有IPSP。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的总 趋势取决于EPSP和IPSP何者 占优势。
室管膜细胞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胶质界膜
三、突触生理
1.突触(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 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也称为接头(如神经—肌接头)
2.突触的细微结构
突触前膜(前膜内侧轴 浆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 含神经递质的囊泡) 突触间隙
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共存 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递质的代谢:合成、储存、释放、降解、再摄取 和再合成。如ACh在突触间隙被胆碱酯酶水解, 突触前末梢重摄取NE
(二)受体(receptor)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 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 殊生物分子。 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 激动剂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 拮抗剂: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效应,同 时因占据受体而产生对抗激动剂效应。 受体调节:膜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发生改变。 受体上调:递质不足时出现。 受体下调:递质分泌过多时出现。
(三)主要的外周递质及其受体
1.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以ACh为递质的神经元 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 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心脏、胃 肠道的迷走神经)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
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运动单位(motor unit)
概念:一个脊髓前角α 运动神经元(脑干运动
神经元)及此神经元所
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
的一个功能单位。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 定义: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断面以下脊髓 支配的躯体和内脏暂时丧失反射能力,进入无 反应状态。 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控制。
(3)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
肌梭传入纤维:终止 于脊髓前角α运动神 经元。主要作用是兴 奋α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的纤维: 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 元发出的γ传出纤维。
肌肉被拉长,肌梭 随之被拉长
γ传出纤维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
肌梭感受器兴奋 传入纤维
兴奋脊髓α运动神经元
肌梭所在的同一块肌肉肌肉收缩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 2.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完整性;绝缘 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神经纤维 的直径、有无髓鞘和温度有关。
特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
2.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机制: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导致 突触后膜EPSP下降。
1.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枝性抑制 例:屈肌反射 意义:使不同中枢间活动 相互协调。
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 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 层广泛区域的神经通路。
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
传入信息 各种特异感觉的 非特异性,接受脑干网状 传入冲动 结构上行冲动
传入通路 三级神经元传递 多级神经元传递
丘脑核团 特异感觉接替核 非特异投射核 投射特点 点对点投射到皮 弥散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层特定区域 作 用 产生特定感觉 维持皮层兴奋性,维持觉 醒状态 是产生特异感觉的基础
内脏病变 心 脏 牵涉痛部位 心前区、左肩、左上臂
胆囊炎 胆石症
阑尾炎 胃溃疡 胰腺炎
右肩区
上腹、脐周 左上腹、肩胛间
肾结石
腹股沟区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脊髓α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 和反射的最后公路。
神经纤维的分类:
根据传导速度:A,B,C三类,A又分为Aα,Aβ,Aγ,Aδ四个亚 类。多用于传出纤维。 根据直径和来源:Ⅰ,Ⅱ,Ⅲ,Ⅳ。多用于传入纤维。
3. 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定义:在轴浆内借助轴浆流动而运输物质的现象。
顺向轴浆运输(胞体→轴突)
快速顺向轴浆运输: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如递质囊泡、线粒体、分泌颗粒等 慢速顺向轴浆运输:轴浆内可溶成份随微管和 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而发生移动,
同侧(患侧)?
对侧(健侧)?
2. 丘脑的核团
丘脑是感觉的总转换站(除嗅觉外)
丘脑核群 功能作用
特异性感觉接替 各种特异感觉传导路径中转站
联络核
非特异投射核
感觉在丘脑与其它脑区之间的水平联系
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二)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特异 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 脑皮层特定区域的神经通 路。
根据痛觉性质:刺痛、灼痛、钝痛 根据致痛病因:外周性痛、中枢性痛、原因不明痛 根据产生部位:皮肤痛、躯体深部痛、内脏痛
3.内脏痛特点 ① 定位不准确,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 ②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③ 对扩张、牵拉、痉挛、缺血、炎症刺激 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引起皮肤痛的刺 激不敏感。
4.牵涉痛(referred pain) 概念:某些内脏病变引起远隔体表部位疼痛 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联系:有较高分辨能力 辐散式联系:使与之相联系的 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聚合式联系:使兴奋或抑制在 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 链锁式联系:空间上扩大其作 用范围 环式联系:发生负反馈停止, 或正反馈使兴奋延续
(四)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
痛觉
浅感觉 躯体 感觉 深感觉
温度觉
粗略触—压觉 位置觉 运动觉 振动觉
本体感觉
精细触—压觉
神经元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一)脊髓和丘脑对感觉的分析功能 1. 深、浅感觉的上传途径
精细触—压觉、 本体感觉
浅感觉: 传入纤维
先交叉后上行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屈肌反射——保护性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维持姿势
3.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⑴概念:骨骼肌受外力牵拉,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 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⑵牵张反射分类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表现为受牵拉肌 肉快速明显缩短。保护性反射。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表现为受牵 拉肌肉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维持姿势。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投射规律:
躯干、四肢部分交叉投 射,头面部双侧投射;
倒置的空间安排(头面 区内部正立); 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分 辨程度有关。
(三)痛觉
1.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一种复杂 的生理心理现象。 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是化学感受器。
2.痛觉的分类:
突触后膜(存在与神经 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
3.突触的分类
轴突—轴突式突触
轴突—胞体式突触
轴突—树突式突触
4.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突触小泡中的递质向突触间隙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 EPSP
α1受体:突触后膜
阻断剂:酚妥拉明 α 受体:突触前膜 2 β1受体:心肌
β受体
β2受体:血管,子宫,小肠,支气管等
阻断剂:普萘洛尔 β 受体:脂肪 3
(四)中枢神经递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