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二)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象山先生
明朝:王守仁(1472——1529),阳明先生
陆九渊
王守仁(1472—1529),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 又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小字——“格竹子”“龙场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 道”,王守仁发展创立了庞大 开创者。他的发明本心的求”理 “方 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 法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生分歧, 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 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 明中期及其后他的学说得到广 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泛的传播。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 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 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扼杀人的 自然欲求 影 响 重主观意志 重气节品德 强社会责任 凸人性庄严
作业布置
• 周三晚自习背诵记忆第四课,复习回顾第 三课,完成第三、四课学案选择题 • 周四晚自习做完学案三四课大题部分;预 习第五课
内容 实质 影响
对理的 具体认 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 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 独立于人存在的。
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具有良 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不 同 点
哲学范 畴 认识方 法
客观唯心主义
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内心 反省;致良知
影响
是元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 影响海内外。
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程颢(1032 ——1085)、程颐(1033——1107 )
程颢(兄)、程颐(弟),河南洛阳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之集大成 人,“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
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 ①世界观——世界的本原是理 材料D: 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 社会——儒家道德伦理; 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个人——人性 在。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过此则无理。 材料E: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材料F: ③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 根据材料D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 1、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 1、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 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 ——《朱子语类》 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异同?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 3、影响 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南宋——官方哲学 同:“格致”与“实践”相似。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 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元朝——科举考试内容 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程遗书》 践, 来求取“真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明初——确定统治地位 异:“知”不同。前者要“明理”,即儒家伦理道德(唯心);后 夫妻岂不是天理? 思考: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理”? 者,是指客观规律和真理。(唯物) ②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 阅读材料F,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堂小结
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 再一次站到了我们面前,不,其实是它一直伴随 在我么身边,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沧桑 的躯体,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的压制下哭泣的 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 得挺拔高大的灵魂,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发 展脚步的枷锁,也曾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 激发起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面对它我们 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厘清扬弃,这应该是 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重要命题,这也应该是 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 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 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 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 最佳解释是 A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 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2、“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 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 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 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 者提供依据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6、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 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 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思想主流是 ( ) A 黄老之学 B 佛学 C 程朱理学 D 西学
再见!
佛、道传播, 儒学危机 三教合一 回应挑战, 儒学更新
维系专制
宋 明 理 学
贵州修文阳明洞
王守仁
二、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材料H : 材料G : (二)陆王心学 1、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1、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2、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1、代表人物: 恻隐,此便是良知 。 2、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象山先生 3、 “良知良能,愚妻愚夫与圣人同”……人心中各有个圣人,满街都是圣人。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 理”主要是指 ( )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4、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 对“理”的认识不同 B 求“理”的方法不同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 义利观的不同
5、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 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 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 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 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 官方哲学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4课
三教合一的缩影
宋明理学
请从《西游记》找出三教合一的踪影?
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 统,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一、背景——儒学危机与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二、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学派
陆王心学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属于“理学”。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相 同 点
是古代重要思想,影响海内为。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 积极: 注重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强调社会责任,凸现人性庄严。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苟利国家生死矣,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粉身碎骨浑不怕, 其谁怜之? “ 为天地立心,
1、代表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大流派
陆王心学
北宋: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 南宋:朱熹(1130——1200)
忠孝廉节碑朱熹来
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
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四书,编著成《四书章 都熟悉佛老学说,又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多 句集注》等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认 年的钻研,终成理学大家。他们把儒家传 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 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用天理克制 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人欲。朱熹在继承和发展二程的思想基础上,建 所具有的本体在位,开始用“理”来代替 立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生民立命,
——(宋)文天祥 ——(清) 戴震 为往圣继绝学, ——(明)于谦 ——(清)林则徐 为万世开太平。”
戴震,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林则徐塑像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演讲的时, 人生自古谁无死, 曾经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因此:我们应批判继承、去粗取精, 残忍的童年 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
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 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 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 陆王心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