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

第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 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 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 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 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 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 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 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教合一图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 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二、宋明理学 2、基本流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主要观点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佛教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 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魏晋 时期盛行。佛教宣扬人生一 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 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 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4.陆王心学之王阳明: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 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
说树天上下的心无花外心自无外开物之自物 落, ,山 同中 我 心答有:何“心相你外关不无?来理”看王 此守 花仁 时回 ,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 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 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 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破除外在的敌人、障碍和困难是相对 比较容易的,破除自己心中的不法、 不良、 不妥、贪婪的欲望和冲动才是 最困难的。
材料三:良知即天理。 材料四: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 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 隐,此便是良知 。 材料五:“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钱穆
朱 子 高 于 孔 子 。
眼 珠 子 , 鼻 孔 子 ,
朱熹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二、宋明理学
3.陆王心学之陆九渊: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皆料备二于:我“此,心心昔即此之理理圣也,贤”我先固得有我之心,之所所谓同万然物者 耳。方法论——“发明本心” 材料(三进:宇行宙内便心是的吾反心省,)吾心即是宇宙。
良知即天理
方法论:“致良知”, 即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小结一下:
1、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主要思想有: 1)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理、人理、
物理只在人的心中。 2)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一切封
材 为 者料天,一,又世 物:地各界遵宇得得本循宙之之之而以原的间为为是普一地性理 遍理,;, 原而凡其是 则已生张万 。。于之天天为得地三之之纲而 间 ,
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特无点所:从哲学高
适而不在。
度论证专制统治
材 不天料是理二天即:理“?“三君所纲臣谓、天五父理常子,”、复,兄是弟何、物夫?和 等妇仁君 级、、臣秩朋义父序友、子的岂礼尊合不、卑理是智天岂
理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
性。
父等子级、秩君序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
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格处。物致知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释义:格,推究;致, 求得。探究事物原理, 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 体验……,明“理”。
❖想“格一物想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
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
格通物过接致触知世与间万实事践万物出,真在体知会有到各何种不知识同?
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 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 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 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道德观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2.程朱理学的地位
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 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朝:更进一步确定了程朱 朱熹 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 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 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 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 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 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 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 子以从 四德
“三从” ——在家 从父、出嫁从夫、夫 死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妇容、妇功
上述思想有何消极影响?
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摧残、迫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和 专制统治
小结一下:

“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 理 学
——宇宙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 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 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地位很高。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不安,世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 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 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 面临严峻挑战。
❖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 天存在的“理”(或“真知”)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四: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 人欲而存天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