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教学课件

脑瘫教学课件


5:辅助检查 头部影像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脑电图、肌 电图、诱发电位
6:早期症状
年龄 症 状
新生 儿
哺乳困难、哭声弱、自主运动少、肌张力增强或降低、 抽搐、原始反射减弱或增强、手握拳、四肢运动不对 称 拇指内收、手握拳、上肢内收内旋后背、不凝视、头 不稳、不能竖头、仰卧位抬头<45°、肌张力增强或 降低、非对称姿势
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2:偏瘫型患儿特点 3: 双瘫患儿 4:四肢瘫痪儿 5:共济失调型 6:混合型
脑瘫的其它问题
1 学习困难 2视觉损伤 3听力损害 4语言障碍 5 癫痫和抽风 6 心理行为异常 7 饮食困难 8 流涎 9 牙齿问题 10 直肠和膀胱的问题 11 感染问题
脑瘫的诊断
(一)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 1:有引起脑瘫的原因 2:有脑损伤的发育神经学异 常 3:有不同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5
正常(normal,N)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肌张力评定测定
检查方法 安 静 时 肌肉形态 望诊 肌肉的外观 肌肉硬度 触诊 肌肉的硬度 伸展度 过于伸展检查,被动检查 评 肌张力增强 丰满 硬 活动受限 抗阻力 定 肌张力低下 平坦 软 关节过伸展 抗阻力↓
活 动 时
摆动度 摆动运动检查 姿势变化 姿势性肌张力检查 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检查
振幅减少 肌紧张 过度抵抗
振幅增加 无肌紧张变化 关节过度伸展
异常肌张力的几种表现
1:肌张力低下时的几种表现 蛙位姿势(俯 卧位或仰卧位)、W字姿势(仰卧位)、 二折姿势(坐位)、倒U字姿势(俯悬卧 位)、外翻或内翻扁平足,站立时腰椎前 弯,骨盆固定差走路左右摇摆似鸭步,翼 状肩,膝反张等。 2:肌张力增高时的异常表现 头背屈,角弓 反张,下肢交叉,尖足,特殊坐位姿势, 非对称姿势等。
诊断脑瘫的五个要素
1: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 2:肌张力异常 3:异常姿势
4:反射异常 主要表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 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各类平衡性反射延缓出 现。 主要特征: (1)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 (2)某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3)抗重力运动困难 (4)分离运动困难 (5)发育不均衡 肌张力不平衡 (6)原始反射残存 (7) 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8) 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1-3个月
4-5个月
不追视、不会翻身、府卧位抬头< 90 °、不伸手抓物、 竖头不稳、坐位全前倾、下肢交叉、肌张力改变,非对 称性姿势 手口眼不协调,非对称性姿势,抓物即松,肌张力改变,原 始反射残存,俯卧位不能肘支撑,拉起到坐位时头背屈,不 能独坐,下肢交叉
6-7个月
脑瘫的鉴别诊断
脑瘫要与以下障碍或疾病进行鉴别 (1)一过性运动障碍,发育迟缓 (2)颅内感染性疾病及颅内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愈后无运动障碍. (3)脑肿瘤为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伴有脑肿瘤的特征性疾病症状. (4)智力低下可伴有运动发育落后,但以智力为主要表现,以后运动会 正常或接近正常. (5)肌张力低下型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6)肌张力低下型与先天性肌迟缓,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低下 (7)各种先天性疾病 (8)痉挛型脑瘫与脑白质营养不良 (9)痉挛型截瘫与脊髓损伤,脊柱肿瘤,先天畸形 (10)共济失调型脑瘫与进行性缓慢性小脑退行性病变
决定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关节解剖结构的变化,产生关节运 动的原动肌的肌张力,与原动肌相 对抗的拮抗肌肌张力。
反射发育评定
1:原始反射
(1)哺乳、摄食的反射 6个月仍存在为异常 (2)握持反射 持续存在时间4个月。 (3)拥抱反射 生后3-4个月减弱,6个月消失。 (4)放置反射 生后6个月消失或减弱。 (5)踏步反射 生后2个月消失。 (6)侧弯反射 生后3个月消失。


脑瘫的定义:是以运动障碍功能为主的 致残性疾病。指胎儿期、婴幼儿期、 或儿童期脑发育阶段,各种原因所致 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
脑瘫的发病率
西方国家约1.5%-2.5%左右。 我国发病率约1.8%-4%左右。男 性略高于女性。
病 因
出生前: 围生期: 出生后:
脑瘫病理生理学的改变
损伤的部位主要分三大类: 锥体系损伤: 锥体外系损伤: 小脑损伤:
脑瘫的评定
一、评定的目的 (1)对患儿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等 资料的收集,掌握患儿功能障碍的特点。 (2)对患儿所具有的能力进行量化。 (3)分析功能障碍程度与正常标准的差别。 (4)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5)为康复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6)为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为康复和回归社会 提供依据。
肌力的测定
级 别 0 1 2 3 4
名称标准源自相当正常肌力 的% 0 10 25 50 75
零(zero,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微缩(trace,T)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 节活动 差(poor,P) 再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 围活动 尚可(fair,F) 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但不能抗阻力 良好(qood,G)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
2:姿势反射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3)紧张性迷路反射 (4)矫正反射
3:平衡反射 4:降落伞反射 终身存在 5:背屈反射 6:病理反射
脑瘫的最新分型
按运动障碍及瘫痪部位类(六型) 痉挛型四肢瘫、痉挛性双瘫、痉挛性偏瘫、 不随意运动型∕运动障碍型,共济失调型, 混合型。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Ⅰ级:能够不受限制的行走, 在完成更高级的功能上受限。 Ⅱ级:能够不需要辅助器具行 走,但是在室外和社区内的 行走受限。
Ⅲ使用辅助移动器具行走,在 室外和社区的行走受限。 Ⅳ自身移动受限,孩子需被转 运或者在室外和社区内使用 电动辅助器具行走. Ⅴ完全使用辅助器具
评定的原则
(1)评定的程序可分为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设 定目标、制定治疗方案。 (2)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一定要以正常儿童 发育为标准,进行身心全面的评定。 (3)重视脑瘫患儿异常发育特点 脑的未成熟性 和异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 (4)运用评定为前提,脑瘫的康复治疗,应贯穿 以评定为开始,以评定为结束的原则,如何选择 恰当的康复治疗取决于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