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三足支钉解释垫具的一种。
使用时三足向下,托面朝上,以便上面放碗、盘等坯件。
这种窑具由于自重小,可以多层叠装;但由于重量往往集中在三足尖上,会使足陷件的底部,留下深深的支钉痕。
这种垫具三国时比较流行。
三角形窑具解释南朝时的一种窑具,用扁平形的泥条,中间作“Y”岔开;前端再转折成直角,作为支点。
轻巧、省料,但由于负重力小,坯件装烧不多。
不(音敦)子解释用瓷石料制瓷,必须将开采来的瓷石用水碓舂细成粉末,再经过淘洗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称之为“石子”或“白不子”。
是瓷石制成砖状后的专用名词,中外陶瓷文献上一致的称谓。
支圈解释支圈窑具始创于宋代定窑,其白度为漏斗形匣钵的五分之一。
用支圈窑具烧一窑瓷,无论是燃料、时间、产量要比使用漏斗形匣钵增加五倍。
为其它瓷窑所仿效。
支钉迭烧解释用高岭土捏成“支钉”,粘于碗盘的圈足边沿,每件9~12颗,然后把瓷坯放在垫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坯件一个个迭起来,组成一柱入窑焙烧,这种方法称支钉迭烧。
支圈迭烧解释宋代的一种烧造方法。
其方法是以泥饼为底,再把瓷泥作成一个断面呈“L”形的圈,套在碗的芒口上;再把碗坯与圈翻过来,覆放在泥饼上。
这样一圈一碗的跟着覆盖,然而将圆心下凹的耐火泥饼覆盖在最后一圈上,形成上下一致的圆柱体,迭装入窑,这种方法叫支圈迭烧。
解释是陶瓷生产中一种熔剂性原料。
在成瓷过程中,长石溶融所形成的乳白色粘稠玻璃体。
它在冷却后不再析晶,并能在高温下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与石英颗粒,促进成瓷反应的进行,并可降低烧成温度,减少燃料消耗,这种作用通称为助熔作用。
此外,由于高温下的长石溶剂具有较大的粘度,可以起到高温热塑作用与高温胶合作用,防止高温变形。
同时,冷却后的长石熔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瓷体中,构成瓷的玻璃态基质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质量与使用效能。
长石在陶瓷生产中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剂等,用量很大,作用也很重要。
化妆土解释是一种质地细腻,呈乳白色,用于敷在胎外,以填充胎坯表面的小孔,凹点或其它病疵,使胎面变得光滑;同时能将胎的各种呈色盖住,为坯料开辟广阔的来源。
瓷器上使用化妆土始于西晋。
升焰窑解释瓷窑的一种。
这种窑温度可达1200 ℃,硬陶就是在这种窑里烧成的。
因为没有烟囱,基本上还是烧氧化气氛;偶而也能烧还原气氛,原始青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烧成。
升焰式窑炉有圆形的,椭圆形和方形的。
升焰窑虽然没有烟囱,但由于窑内火焰较高,比重小而上浮,因而能把外界冷而重的空气吸进来,使火焰自然向上,这就是所谓“升焰”。
火照解释又称“试片”。
是用来测量窑内温度的。
宋代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呈“”形,尖端插入盛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钴置于窑瞠正中,在观火孔内可以看到。
当窑工需要测定窑内温度时,只要将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内钩出。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次钩出一个火照。
火照都上半施釉,只能使用一次。
石臼解释粉碎瓷土时使用的工具。
瓷土粉碎首先在石臼内捣细。
石臼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中间为一圆坑。
解释是一种硅酸盐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
它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份。
部分以硅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构成各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独的矿物实体。
石辊解释捣碎瓷土的工具。
形式有二类:一为碾砣形,两端中部有一个方形孔。
另一种是有齿碾砣形,圆径外有尖状齿,圆径中有方眼。
有齿者为初次捣碎时使用,无齿者为第二次加工细粉时使用。
石辊配置在石臼上一起使用。
石英岩解释是由单一的硅酸凝胶胶结成的一种砂岩,经过变质作用,脱水之后其中的石英称之为石英岩。
这种石英岩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是制造一般陶瓷的原料,其中杂质含量少的可用作细瓷的原料。
龙窑解释陶瓷窑炉的一种。
最早出现于商代,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都广泛使用。
龙窑呈长方形倾斜砌筑,由于龙窑需要一定的倾斜度,所以一般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的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
窑长约20~8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
横断面以窑头最小,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
顶部有投燃料的孔。
龙窑的最大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
故有龙窑是青瓷的摇蓝。
影青、黑釉瓷等也大都是在龙窑烧成的。
印坯解释拉成的坯在半干时,为正形起见,在内部用印模印坯。
仰烧解释在烧碗时将垫饼放入已经烧过的匣钵内,然后再将碗坯放入匣钵内,把碗的圈足套装、堆迭起来,进行焙烧,这种方法称之为“仰烧”。
托珠解释在坯件之间放几颗扁圆形的泥珠(即托珠)作为垫隔,既可以增加装烧量,还可节省制作窑具的时间和原料。
但托珠往往会粘在器物内底,是其缺点。
这种垫烧法始于商周,流行于唐代。
多水高岭土解释高岭土的一种。
自然界单独生成的极少,多数是与高岭土或其它粘土矿伴生在一起。
多水高岭土的主要性能与高岭土相似,但比高岭土含水率高,而且只能和高岭土混合共用。
其色白、质松、腻滑、性脆;干燥时崩裂成细小的尖角碎块,脱水后不再重新吸水复原。
我国典型的多水高岭土产于四川省叙永县,山西阳泉的多水高岭土含量也非常丰富。
多级垫钵覆烧解释其方法是用瓷泥作好垫钵,垫钵内壁分作数级;先把口径较小的芒口碗碟扣置在垫钵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较大的碗坯,装满后入窑焙烧。
这种多级垫钵覆烧法,可减少器物变形,增加装烧密度。
其缺点是给碗盘造成芒口,而且只能覆烧大小不同,规格不一的产品。
待续。
2005-3-9 9:48:53 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野逸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等级:版主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第2楼红炉解释烘烧彩绘瓷用的窑炉称“红炉”。
炉瞠径、高各一米左右,有底、圆筒,四周砌砖,筒和砖之间留有一圈空隙,为木炭燃烧的地方。
烘烧时,将彩绘的瓷件装入炉瞠内,点着炉子四周的木炭由缓而急,至温度达到要求时即行停火。
待炉子冷却后,取出瓷器,便完成了彩瓷烧制的最后一道工序。
阶级窑解释瓷窑的一种。
依山按10~20°倾斜砌筑,长15~20米。
阶级窑最初形式为宋代的分室龙窑,至明代演变成一个个单独的窑室,一窑有可以相互通达的五至七室,后一室窑底高于前一室的窑底。
室与室之间的隔墙下部有通火孔,在烧前一室时,火焰自窑顶倒向窑底,经隔墙下部通火孔进入次室,并依次通过以后的各室,最后自窑尾排出。
所以它既是一个较大的龙窑,而每一室又是一个个半倒焰馒头窑,它既有龙窑的优点,又比单个馒头窑优越。
匣钵解释置放坯体的窑具。
单件匣钵只放一件碗,因碗坯不承受任何重量,因此碗底,碗身在修坯时可尽量修薄,从而使瓷器出现轻薄灵巧的器皿。
还原焰解释窑内瓷器烧成过程中,使窑内产品不与氧气接触,等窑内器物冷却后,才开窑,这种气氛烧瓷称还原焰。
在还原焰中,铁元素可烧制出青绿色,铜元素则可烧成红色。
2005-3-9 12:40:03 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野逸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等级:版主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第3楼作坊解释制作瓷器的场所。
从瓷土的加工、器型的塑成、釉料的配制、纹样的绘制等一整套生产程序都在作坊中完成。
利坯解释将印过的坯再放在辘轳上,对外部进行修削,使坯的外部厚薄适中,表面光洁,这道工序称利坯。
沟火解释在窑的两旁及窑尾等边缘部分,往往由于燃烧不到而温度不够,窑工必须将火引伸过去,谓之“沟火”,意即沟通火焰。
一般采用泼水的办法把火焰引过去,是很见成效的沟火方法。
2005-3-9 12:40:20 ★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野逸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等级:版主文章:686积分:9289注册:2004-8-20第4楼坯解释胎在末烧之前称“坯”。
拉坯解释将作坯用的瓷泥团置于辘轳上,在辘轳转动中,以手和刮板把坯拉成所需形状,如盘、碗等,这一工序称为拉坯。
盂形垫具解释垫具。
盂形、直口、平底。
使用时口朝下,底朝上,放在坯件的内底;然后再在其上装放坯件。
南朝时流行。
直筒型垫具解释垫具的一种。
直筒形,腰部作弧形微束;托面有内折平唇。
大小规格不等,按所装器物而定。
是三国时期一种主要垫具。
2005-3-9 12:40:32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野逸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 积分:9289 注册:2004-8-20第 5 楼齿形窑具解释这种窑具着力点多,重量分散,由于齿端呈小平面,受重后不会陷入坯里,叠装时,齿口朝下,放入坯件的内底里,上面再叠装碗盏之类。
这种窑具是西晋时窑工们的一种创造。
倒焰窑解释倒焰窑的排烟孔虽然仍在*近窑的侧墙上,但在窑底用垫柱和砖砌了轮时吸火孔和支烟道,火焰自窑顶全部倒向窑底。
这就是为什么叫倒焰窑的原因。
从考古发现,我国的倒焰窑要比欧洲至少早一千余年。
同时,北宋耀州窑已采用耐火材料砌筑炉栅,烧煤。
可见我国用煤烧窑比欧洲也早一千年以上。
垫饼解释用泥坯制成,形状各异,如浅盘形、盏形、碗形、臼形和环形。
使用时,只要将垫饼的托面托住器物的圈足,这样,器物可以满釉。
宋代采用仰烧法时,就使用过比碗、盘圈足小而高的垫饼。
垫环解释垫环是在采用覆烧法时,支垫在器物口边的用具。
环为正圆形,断面为磬折形。
烧成的瓷器,口边无釉。
垫托解释放在器底和匣钵之间垫烧的窑具称垫托,其形有灯状、环形、圆饼式浅碟式等。
2005-3-9 12:40:45藏品阁古玩艺术品拍卖网开通!点这里进入!野逸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 积分:9289 注册:2004-8-20第 6 楼齿形窑具解释这种窑具着力点多,重量分散,由于齿端呈小平面,受重后不会陷入坯里,叠装时,齿口朝下,放入坯件的内底里,上面再叠装碗盏之类。
这种窑具是西晋时窑工们的一种创造。
倒焰窑解释倒焰窑的排烟孔虽然仍在*近窑的侧墙上,但在窑底用垫柱和砖砌了轮时吸火孔和支烟道,火焰自窑顶全部倒向窑底。
这就是为什么叫倒焰窑的原因。
从考古发现,我国的倒焰窑要比欧洲至少早一千余年。
同时,北宋耀州窑已采用耐火材料砌筑炉栅,烧煤。
可见我国用煤烧窑比欧洲也早一千年以上。
垫饼解释用泥坯制成,形状各异,如浅盘形、盏形、碗形、臼形和环形。
使用时,只要将垫饼的托面托住器物的圈足,这样,器物可以满釉。
宋代采用仰烧法时,就使用过比碗、盘圈足小而高的垫饼。
垫环解释垫环是在采用覆烧法时,支垫在器物口边的用具。
环为正圆形,断面为磬折形。
烧成的瓷器,口边无釉。
垫托解释放在器底和匣钵之间垫烧的窑具称垫托,其形有灯状、环形、圆饼式浅碟式等。
2005-3-9 12:40:57★论坛举行“超级买家”评选活动★点这里去投票!野逸头衔:鉴藏知识交流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86 积分:9289 注册:2004-8-20第 7 楼胎解释在尚未涂施釉料的瓷器胎骨称之为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