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陕西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十一章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一、什么是个性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

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

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西方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几十个不同的定义。

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婴儿出生后只是一个个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人”。

随其成长,他的内部世界在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最后成长为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的个体,成长为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全面整体的个人,持久统一的自我,这时他便具备了自己的个性。

研究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至今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里的“材”就是指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依据。

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无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深刻了解之上,并能根据其个性特点采取教育教学措施,从而获得了好的教育成果。

二、个性的特性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

个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1.自然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

因此,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

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

2.社会性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

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

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1.稳定性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

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学生关心集体,热情帮助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对集体的事也关心,但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埋头苦干,这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班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因此,这才能把某个学生同另一个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某学生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

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孔悝,孔子的两个高足弟子子路和高柴在他家里作家臣。

孔悝的脾气非常暴躁,因此跟许多人都结了怨。

有一次孔悝遭到了别人的围攻,孔子知道这个消息后说:“高柴归,而子路亡。

”结果正如孔子所料。

子路平日也是性情暴躁,且为人一向比较仗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肯定会拔刀相助。

而高柴处是比较谨慎、圆滑,所以他会想办法脱离险境。

总之,一个人的个性及其特征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从他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热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和结果。

2.可塑性尽管个性具有稳定的特点,但个性或称人格也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

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

由此可见,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履行教育职责时才能有耐心和信心。

(三)共同性与独特性1.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向的。

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

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个性的独特性主要是由各个人的不同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

个体幼年的家庭经济状况、政治地位、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校的教育以及其本人的实践活动等都给每个人的个性形成以重大影响,从而使其个性千差万别。

2.共同性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

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如民族性、阶级性、职业特性等。

一般来说,东方人比较内向、含蓄,而西方人则比较外向豪爽,这就是讲的民族性特征。

民间有个谚语来形容不同民族的特征,“爱说话的爱尔兰人,节俭的苏格兰人,吝啬的犹太人,不动感情的瑞典人,高大而富有的德克萨斯人,爱激动的拉丁族人。

”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三、个性心理结构个性心理作为整体结构,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系统,即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 和自我。

(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社会个体发展方向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等心理成分。

价值观是一种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动和个性中的支配着人评价和衡量好与坏、对与错的心理倾向性。

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人的各种需要。

如果说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个性对心理活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

个性差异通常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三)自我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从心理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自我使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等各成分成为统一的整体。

如果自我发生障碍,人就有可能失去自己肉体的实在感,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觉得自己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或者感到自己不能做主,总是受人摆布等等,导致人格障碍、个性结构中的诸种心理成分不是无组织的、杂乱无章的,它们是由自我进行协调和控制而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稳定的整体。

第二节需要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

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这种客观的必要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

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的。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男女、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本性就是贪得无厌的,也正因为人的这种贪得无厌的本性,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人的各种情感的源泉。

需要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

虽然动物和人类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但人类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的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大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把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例如划分为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与继发性(习得性)需要或外部需要与内部需要,或物质性需要与心理性需要等等。

其实,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因此,当我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例如,进食需要,就其本性来说(新生儿时)是属于原发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来经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的进食需要就含有社会性的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