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图1
经,逐渐减小为西经。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依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
北方向。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都是东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数值小的在西
面。 ② 都是西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数值大的在西面。 ③两点分别为东经和西经:
Ⅰ.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在东面,西经度在西面。 Ⅱ.若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东经度在西面,西经度在东面。 Ⅲ.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两地在同一个经线圈上,互为东西 ①两地都是北纬,数值大的在北面,数值小的在南面。 ②两地都是南纬,数值大的在南面,数值小的在北面。 ③两地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北纬在北面,南纬在南面。北极是
(1)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 缩尺。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注意:①表示距离缩小的程度,不表示面积缩小的程度。 ②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数字式,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地图上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可写成:1∶50 000 000或写成:五千万 分之一。 ②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 距离。 ③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 千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10千米。 (3)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个比值,分数大,比例尺大,分数
气温:地球表面,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②判断地势:根据海拔或示坡线。 ③判断河流流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水系特征:山地:放射状水系。
盆地:向心状水系。 山脊:形成分水岭。 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水文特征:Ⅰ、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丰富,在陡崖处 形成瀑布。 Ⅱ、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积水区域 面积)和迎风坡、被风坡有关。 Ⅲ、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 ④根据等高线疏密,可判断坡度陡缓。 ⑤可判断地表形态。 ⑥判断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的高度:低于低值,高于高值。 ⑦与地区规划结合: Ⅰ、确定水库库址和大坝坝址: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 择口袋型的洼地、小盆地,这些地区库容大,有较大的 积水面积;水库坝址则应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最窄处或 口袋型的洼地、小盆地的袋口处。 Ⅱ、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Ⅲ、确定交通线路:山区:坡度平缓,穿过等高线少;线路较短;少占农
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 3。)
②同样,“缩小到”1/5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 了”1/5,则原比例尺乘以4/5。
(5)图幅的缩放: 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为缩放倍数的平方。 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 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 的2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倍。
线经过极点。 (1) 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线一定是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
南。 (2) 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线一定是先向南,过南极点后再向
北。 (3) 若两地位于不同半球,根据劣弧确定最短航程的走向。 2. 若两地经度之和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 是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过极点,而是过极点附近,具体分 两种情况:
2、 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2、 地球仪 1、 地球仪:地球的模型,为了研究地球方便,人们仿照地球的形
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地轴和两级
(1) 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 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地轴,地轴实际上并不存在,它只 是人们假想的地球的旋转轴。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的 空间指向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 近。
(5)经线圈:所有的经线都为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 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将地球等分为两个半球。并且组成经线 圈的两条经线的度数之和等于180°,且除0°和180°经线圈外,两 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一条为西经。
(6)东西半球的划分: ①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
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形状:
(1) 古代人们的视野范围有限,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地方”的说 法,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才证明了地球是 球形的。
(2) 地球并不是皮球似的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 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即: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很小 (只有21千米),当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的时候,就看不出 来了。因此,在涉及地球形状的计算和证明有关问题时,人 们通常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3、 地图上的方向: (1)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据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 方); (2)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确定方 向; (3)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特殊定向法:可利用正午日影确定南北方向。 4、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有地图语言的功能,要看懂
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都是正南,南极相反。 (3) 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 任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 2 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千米。 3 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赤道处的一
般。 4 任何一条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cos α千米。 3、 两地间最近航线的方向问题; 球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 1. 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过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地轴北段与 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南 极。
(3) 赤道: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圆。赤道平面通过地心、垂直于地 轴,并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
3、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也叫纬线圈, 与赤道平行。 (2) 纬线的特点: 1 指示南北方向。 2 除极点外,都是圆。 3 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4 相互平行。 (3) 纬度: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上了度数,即纬
线,因为这条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避免将非洲、欧洲的 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 ②20°W← 0°→160°E东半球,西经度不全在西半球。 5、经纬网: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 了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地理坐标),用经度数、纬度数来表 示。 ①方格状的经纬网图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由南向北递增为北纬,由北向南递增为 南纬。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由西向东递增为东经,由东向西递增为西 经。 ②极地经纬网图 判断南北极:Ⅰ.根据极点处标注的“N”或“S”来判断。
地图,必须先认识图例。 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
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都叫注记。 5、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绝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 等高线和等深线: 等高线:把陆地表面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水域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 线。 (3)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同。0米等高线表示海岸线。 ②同图等距:等高距全图一致。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再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硝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愈稀疏,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 集,坡度愈陡。 ⑥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 曲,呈“V”字形。 ⑦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又叫降坡线。 (4)等高线图: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 闭,数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 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 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 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 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⑦凹形坡和凸形坡: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等高线先疏 后密,为“凸形坡”。易挡住视线。 ⑧特殊的或规则的等高线地图:往往是火山、沙丘,或者是由人类 活动造成的,如梯田、大坝等。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判别高度和气温:绝对高度、相对高度。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直射两次;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直射一次。 南北极圈:南北纬66.5°,是温带和寒带的界线,即有无极昼 极夜的界线。 南北极点,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南北极圈,一天极昼,一天极夜。 (5) 低、中、高纬的划分 低纬:0°——30° 中纬:30°——60° 高纬:60°——90° (6)北半球某个地点的地理纬度,就是该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即 看北极星的仰角)。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 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 ①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② 形状均为半圆形。 ③ 所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④ 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 ⑤ 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距离,在赤道上最大,有赤道向两极递 减。 ⑥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能平 分地球。 (3)为了区分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上了度数,就是经 度。(即当地子午线平面同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度数,是一个二 面角。) (4)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0°经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的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各分 180°,以东属东经,用“E”表示,以西属东经,用“W”来 表示,东经度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向西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