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 地球与地图 (1)

1.1 地球与地图 (1)

1.1 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知识点一经纬网图的判读及应用经纬网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用图,对其判读应用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1.定“方位”在经纬网中,确定两点之间的方位可以执行“三步走”,即依据经线定南北→依据纬线定东西→综合定方位。

具体分析如下:(1)方格状经纬网图此类图中,经线和纬线一般表现为直线形式,两两相交构成方格状经纬网图,对A、B两点的相对方位的判定可依据以下流程:(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①呈现特点:此类图中,纬线为圆弧线,经线为射线,定准自转方向是定位的关键。

②定位演示:如图可依据极点和B、C同经线确定C位于B的南方→依据自转方向和A、B两点同纬线确定B在A的东方→综合分析C在A的东南方。

2.定“范围”(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中心点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图中A、B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A>B。

当A、B两区域的图上面积(即图幅)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A<B。

3.定“距离”(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右图中AB。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

(3)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大体估算出。

4.定“最短航线”(1)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

最短航线经过两极点,方向分三种情况:①同在北半球,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如A到E。

②同在南半球,先向南,过南极点后再向北,如B到D。

③两地位于不同半球,则看劣弧过哪个极点而做讨论,如A到C,先向南,过南极点后再向北。

(2)在同一纬线上但不在同一经线圈上,分两种情况:①同在北纬从A到B的最短距离:先向东北,再向正东,然后向东南方向。

(见下图)②同在南纬从A到B的最短距离:先向东南,再向正东,然后向东北方向。

(见下图)【知识拓展】1.极点俯视图中方向的判断在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方向的判断或者方向的变化是一个难点。

如右图中,沿直线从甲地向乙地的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判断。

很多同学容易出现两个错误:一是不会判断东西方向,二是按照直线来确定乙地位于甲地的方向。

对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来说,应该按照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注意按照劣弧的方向来判断),如图中乙地在甲地的东方;而就南北方向来说,不能直接按照两地的纬度去判断,应该注意沿线运动中,其南北方向有一个转折点(即从极点做该线的垂线,垂足丙为转折点),从经过转折点的前后分别找出其运动的南北方向。

丙地位于甲地东北,乙地位于丙地东南。

由甲地到乙地,其方向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2.球面上对称点的确定方法(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

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D(40°S,160°E)。

【方法技巧】对跖点的主要特点①两对跖点的地方时相差12小时;②除热带地区外,两对跖点的季节相反;③两对跖点之间的球面距离是地球任意两点球面距离中最长的,数值约2万千米(半个大圆的长度);④两对跖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相同,昼夜长短正好相反,一点的昼长等于其对跖点的夜长;⑤两对跖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

知识点二地图的三要素1.地球上方向的判断方法2.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3.比例尺中有关距离的计算(1)根据比例尺求实地距离:实地距离=两点间的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2)根据距离求比例尺:比例尺=两点间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注意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单位要统一)。

【方法技巧】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方法技巧】借助图例、注记、比例尺辅助区域定位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往往可以初步确定区域范围的大小,有利于区域定位。

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国界线等图例和特殊数字注记往往是重要的定位提示信息。

以往高考考题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是有帮助的,如太白山、神农架、小五台山、神女峰、青海湖、开普敦等。

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也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广州的五羊雕塑,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等。

知识点三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1.地形类型的判断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与实践应用(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计陡崖的相对高度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

则图中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计算公式为(n-1)d≤ΔH<(n+1)d。

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米≤ΔH<500米。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

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400米≤H顶<500米。

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0<H底≤100米。

(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①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H<(n+1)d米。

②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H<400米。

3.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选点(2)选线(3)选面4.地形剖面图的绘制(1)确定所绘制剖面的方向,画出剖面基线AB。

(2)确定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

在新图中绘水平线MN,按水平比例尺的大小定出剖面范围为横坐标,按垂直比例尺的大小,绘出纵坐标。

(3)点出剖面基线AB与等高线的交点,并从每一个交点向MN线上引垂线,如上图所示,从1—15点分别向MN线引垂线。

(4)根据规定的垂直比例尺找出垂线1′—15′点的相应高度。

(5)用平滑曲线从1′点一直连到15′点,即得到AB的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6)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图上相应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

【方法技巧】地形剖面图绘制技巧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

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中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其绘制技巧如下:(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是否正确,建立纵坐标是关键,要依据剖面线经过地区的最大相对高度建立纵坐标。

垂直比例尺比水平比例尺要大。

(2)描点时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图上相应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

5.剖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1)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如下图)①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A在200-250 m,B在250-300 m。

②看极值点是否准确:a在250-300 m;b在150-200 m;c在350-400 m。

③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从A到B经过了升高—降低—迅速升高—缓慢降低的过程。

(2)确定是否通视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如图)有时仅看两地的高差不能确定视野情况。

因为两地之间可能有山脊存在,一般情况下,凹坡也不能通视,如下图中,A点不能看到B点。

【方法技巧】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大小的比较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是指山坡的倾斜角度。

通常用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来表示。

如图中α角。

α角大小的衡量可采用数学三角函数的正切函数进行表示,即tanα(0°≤α≤90°)。

H 表示坡高(即相对高度),L表示坡宽,即水平距离(指实地距离)。

同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

不同图中可用下面的方法:如,甲乙两幅图坡度大小比较:图甲比例尺1∶10 000图乙比例尺1∶40 000在两图中作线段垂直于等高线(如图中虚线),若图上距离都为1厘米,图甲坡度是400 m/10 000 cm,图乙坡度是150 m/40 000 cm,可知,图甲坡度大于图乙。

考点一地图的三要素【典例1】(2019年北京卷)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

图1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A.50千米B.200千米 C.500千米 D.2 000千米【答案】B【解析】本题组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宫灯为背景资料,考查比例尺的计算。

要求考生掌握中国的国土范围四至点,然后利用比例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中国国土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该地图图上距离约30厘米,则比例尺为30厘米/5500千米=1/183千米≈1/200千米。

故选B。

【方法技巧】1.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