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送别诗鉴赏专题(区级公开课)
高考送别诗鉴赏专题(区级公开课)
温馨提示: 送别诗的情感不能简单地以“依依惜别”一概而论,应结合具体 11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诗句仔细揣摩诗歌的情感。概括情感要准确,不可生搬硬套。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2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 更知何处再逢君?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8
•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两句运用 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1)用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1分)(2)①风波之中, 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 产生的1分) ,②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 舟夜渡的遥念。(情感,1分)。
宿州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中学 周莉莉
6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7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1
明确送别诗鉴赏方法 抓意象 品情感 析手法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2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3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9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② 清弋 江:在宣州城西。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 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4分) .⑴①虚实结合,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 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 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前一 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②动静结合, 30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画面形象鲜明。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8
5、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离愁)
2、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 怜,又流露了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牵挂之情。 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 人之有情;“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重重反衬行 24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舟之孤小。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4
⑴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 (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⑵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⑶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 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 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 波、浮云 鸿雁
(4)乐曲:《阳关曲》、《骊歌》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5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7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6:反衬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8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7:比喻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 表达得更加深远。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6
•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 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4分) (1)要表达的情感是离愁。(1分)(2)①首先,借景抒 情。(1分)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 “杨花”、“风笛”、“离亭”来抒写离愁别绪。(1 分)②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 的深长思念。(1分)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与前四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1)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 然若失的满腹愁情。 (2)①诗歌的前四句借景抒情,写江南的早春, 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 信的友人,借景物抒发惜别之情;②后四句直抒 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 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 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 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7
• 湖口送友人 李频 •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1)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 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 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2)①内容上交代了送别 的时间地点,②结构上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 句作铺垫,烘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5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4:虚实结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6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5:动静结合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9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8: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0
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抒 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托物寓情等 •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3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2: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4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3:托物寓情(拟人)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类诗歌鉴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 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 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 ××”/“赠××” ∕ “××地送××”)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3
9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意象:“杨 柳”、“杨花”、“风笛”、“离亭” 。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 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10
送别诗的感情类别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勉励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25
(2010江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 作简要说明。(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 4分)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31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32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 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宿州市第三中学 周莉莉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