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欣赏 森林水车》(人教)

【教学设计】《欣赏 森林水车》(人教)

《欣赏 森林水车》
《森林水车》是一首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创作的管弦乐合奏曲。

乐曲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活泼,深受人们喜爱。

乐曲为G 大调,八六拍,小行板,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写成。

1、能感受并说出乐曲欢快的情绪。

2、能哼唱A 主题和C 主题,体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并联想水车车轮滚动的形象。

3、能分辨乐曲“引子 A B A C A 尾声”的结构。

【教学重点】 聆听、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感情, 能哼唱A 主题和C 主题。

【教学难点】
分辨乐曲“引子 A B A C A 尾声”的回旋曲式结构。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水车的视频,引出“水车”。

2、欣赏水车照片,教师简单介绍水车的形状与用途: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

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谈话导入:据说,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有一次在乡间森林里漫步,听到水车那富有节奏的声音,触发灵感,于是谱下了一首管弦乐合奏曲《森林水车》。

二、初听乐曲
1、欣赏全曲,想一想:这首乐曲是怎样描绘水车车轮转动的?
说明:乐曲描绘出了水车车轮“咕噜咕噜咕隆”转动的声音,是一首标题音乐。

2、简介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森林水车》与《钟表店》《森林中的铁匠》被称为世界上三首最著名的描绘性的标题音乐。

三、分段欣赏
(1)引子
①播放引子部分,学生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画面?它的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音乐中出现了大自然中的哪两种声音?
小结:乐曲的引子部分充满了优美、宁静的音乐情绪,旋律中出现鸟叫声和水车车轮转动的声响,让人不禁联想到安静、优美的森林早晨。

②复听引子部分,引导学生随音乐八六拍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

(注意:八六拍要按二拍子的韵律晃动身体)
(2)“水车”主题(A)
①播放“水车”主题,学生聆听并思考:音乐的主题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与引子相比,这段音乐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小结:乐曲主题部分通过轻快、跳进的旋律,以及连音与顿音的结合,使人联想起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

②复听“水车”主题,并用“la”进行哼唱。

(3)第一插部(B)
①播放第一插部(B),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与主题相比,节奏有何变化?
小结:这段旋律是由长笛演奏的。

与主题相比,节奏更加紧密,仿佛描写水车的车轮越转越快的场景。

②复听第一插部(B),并用“la”进行哼唱。

(4)第二插部(C)
①播放第二插部(C),聆听并思考:乐曲的第二插部在节奏型和力度方面都有怎样的变化?旋律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小结:第二插部的节奏型是: X X X X | X X X X X | ,这段旋律随着音乐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更加热烈。

②学唱第二插部(C),进一步感受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以及人们欢快的情绪。

方框中的音符在演唱时应具有“弹性”。

四、完整欣赏
1、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分辨“水车”主题出现的次数。

(3次)
2、复听全曲,记录乐曲的结构。

(引子A B A C A尾声)
简介:《森林水车》这首乐曲,“水车”主题(A)在引子、第一插部(B)、第二插部(C)和尾声之间重复出现,是一种回旋曲式结构。

五、结课
1、指导学生为“水车”主题编创律动。

2、播放全曲,带领学生随“水车”主题做律动表演,插部一和插部二的旋律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

在音乐尾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