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知识网络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梳理1.大气热源(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特别提醒1.物体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因此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温度越来越低,波长越来越长。

2.地面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原因不同。

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整合构建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典例分析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2.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完成第3~4题。

3.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4.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能力提升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高低(2)(3)(4)考点二热力环流基础梳理1.成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形成过程。

特别提醒(1)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

整合构建1.热力环流的形成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3)三个关系。

①温压关系。

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冷却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典例分析夜雨通常是指夜间降水频率多于白天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气候资源。

据此完成第1~2题。

1.横断山区谷地夜雨的形成原因是()A.谷地地貌降温快,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多下沉气流C.夜晚吹谷风,水汽丰富D.山风下沉,使谷地中心气流抬升2.夜雨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A.提高地面温度B.增大昼夜温差C.减轻农田病虫害D.增加土壤肥力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第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拓展深化1.等温面图的判读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随着海拔升高,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降低。

(2)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

如上图中甲为低温中心,乙为高温中心。

(3)夏季: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2.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1)判读方法。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迁移应用。

①风压关系:在同一水平面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图中近地面风由B点吹向A点,高空风由C点吹向D点。

②近地面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气压高,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B点);等压面下凹,气压低,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A点)。

③判断下垫面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考点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基础梳理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整合构建风向和风力的判断(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2)风向表示方法: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下图所示。

(3)在气压场中画风向的方法。

①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

③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5)风向的应用: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知识总结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典例分析下图示意某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完成第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据此完成第1~2题。

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2.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考点四: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基础梳理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成因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其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特征【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气温有关。

气温高,气压低,如赤道低气压带;气温低,气压高,如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型成因:与气温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

气流下沉,则气压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则气压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如下图所示。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其位置大致是7月偏北,1月偏南技巧总结气压带、风带变式图的判读(1)抓偏转判半球结合图中盛行风风向的偏向判断为北半球。

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