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 1997年4月上海,第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每单位参赛插花作品6件 •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设插花大赛,中外4国,600多件作品 参赛 • 2002年国庆期间,天津,首届全国插花花艺大赛 • 2002年9月29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 》,插花第一次成为国家承认的工种 • 2004年8月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举办首届插花员教师资格培训班 • 2004年9月,深圳,第五届中国国际园艺花卉博览会,展出插花作品 300余件
• 17-18世纪,随航海事业发展及战争、贸易往来,各地花 材得以广泛交流,促进了园艺的发展。 • 大量园艺书籍出版,促进了园艺与插花知识的传播。顺应 服装装饰需要,胸花应运而生。 • 19-20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为英国昌盛时期,花卉中 心移至英国,铁丝使用很普遍,西方插花逐渐系统化、理 论化。
地方性插花展览更是频繁。天津,三届大赛。上海,每两年一届 “花之韵”插花大赛。云南2004年11月举办首届大学生插花艺术 大赛。 插花论著颇丰 各种插花艺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国外交流也日益频繁 2005年1月,《中国插花花艺》杂志创刊出版
第三部分、日本插花艺术简史
• 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最初在唐代由佛前供花随佛教一起 传入日本。由使者小野妹子传入,并由此创立日本第一个 插花流派“池坊流”。其后插花在僧侣中流行。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 隋唐时代(581-907年),是中国插花艺术发 展史上的兴盛时期。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经 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插花艺术也进入 了黄金时代。
• 爱花之风盛极一时。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定位 “华朝”,即百花的生日,常举行大规模的 盛会。 • 牡丹处于国花地位。人们竞相买花、赏花成 为时尚。白居易《买花》:帝城春色暮,喧 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 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浅浅五 束素。……家家习为常,人人迷不悟。
(二)源自民间风俗
• 是从广义范畴理解插花。 • 认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不使用器皿的手持花 和佩戴花。远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民间就 有用花祭祀和赠花的风俗。
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 (一)源自古埃及 • 是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古埃 及人认为睡莲是幸福和神圣的象 征,故在法老墓中有瓶插睡莲的 壁画。是迄今被发现的人类最早、 最原始的插花作品。 • • 右图引自黎佩霞、范燕萍《插花 艺术基础》
• •
《诗经.郑风.秦洧(wei)》:维士与女,伊其相谑(xue), 赠之以芍药。说的是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达爱情。 《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即采摘兰花佩带在身上。
二、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
约公元前200-公元500多年间。插花形式除秉花、
佩花、花束外,出现了用盘盛果或花的形式,还 有用器皿盛水养花的记载,花枝插置也略有安排
提倡“茗赏”,格调高雅。
• • • • • • • 插花著作多,论述全面,为历代之冠。 有袁宏道(1568-1610年)的《瓶史》 张谦德(1577-1643年)的《瓶花谱》 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 文震亨的《长物志.清斋位置》 何仙郎的《花案》 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等。
六、清代的衰微期
• 公元1644-1911年,清代初期和中期,花市仍十分兴 旺,对花的鉴赏不逊于明代,插花技艺也有很大提 高。但后期日渐沉沦。
• 花市兴盛,并具有现代商业形式的“花券”流行 对花品 评既有理智的判断,也有神格化的癖求。 • 张潮:赏梅令人高,赏兰令人幽,蕉与竹令人韵……。 • 插花技艺大有提高,开现代插花之先河。 • 沈复提出“起把宜紧”、“瓶口宜清”两个技巧诀窍。 • 并自创了最早的“剑山”。
写景花和谐音造型花流行
七、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和发展
对梅花的论述:林逋(967-1028年)的“疏影横 斜”、“暗香浮动”; 范成大(1126-1193)的“梅以韵胜,以格高,古
以横、斜、疏、瘦于老枝怪奇者为贵”
周顿颐的《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017/2/18
民间好尚,插花进入社交礼仪活动
• 14世纪,插花步入宫廷、武士、贵族之家。并由供花变为 赏花 15-16世纪,是日本插花大发展时期。出现生花、投 入花、盛花、自由花等花型。并产生众多流派 第一、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插花出现两次低潮 • 二战后日本插花逐步走向世界
第四部分、欧美各国插花艺术简史
• 西方式插花源自古埃及。 • 其后,由埃及首先传至希腊、罗马,进而传至荷兰、比利时、丹麦、 英国、法国。 • • 14—16世纪文艺复兴后,插花艺术摆脱宗教束缚,插花类型多样化, 瓶花、花束、花篮、果盘等成为室内陈设和社交活动的常用品。 • 并初步形成几何型大堆头式风格。
•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清末的萧条,有沉寂了几 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 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才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 起来。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先后成立插花艺术研究会 1987年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专辟插花馆 1989年第二届全国花卉博览会,进行第一次插花评奖 1990年5月在 北京中国插花花艺协会成立,同时举办首届全国插花花艺展览 1990年9月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全国插花展览 1992年11月在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插花展览 1993年4月北京,第三届全国花卉博览会,有插花展览与评奖 1994年9月云南,第四届全国插花艺术展览
本讲结束
荷兰花卉发展自15世纪开始,今天,荷兰的切花生产位于 世界领先地位,插花技艺也很有声望。 美国开国之初称殖民地时代,当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圆 形花式,故美国称其为殖民地型。 后来吸收了东方的线条设计,使花型更趋完美。 美国人巧妙地配合商业化的需要,开发了各种新型花式的 设计、礼品设计等,使花艺设计受到世界的重视。
河北望都东汉(公元25-220年)墓道壁画中,绘有一圆盆中插六枝红花 图案。
图引自王莲英、秦魁杰著《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 公元5世纪的《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年七岁时,……有 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婴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 是已知历史遗存中关于容器插花水养的最早文字记载。 •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北周诗人庚信(513-581年)的《杏花》: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2/18/2017
• 宫廷举行牡丹插花盛会,程序严格,排场豪华。 • 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幄(障风)、金错刀(剪 断)、甘泉(浸)、玉缸(贮)、雕纹台座(安置)、画 图、翻曲、美肴(欣赏)、新诗(咏)。是指插牡丹时的 九个程序。
唐代有人造绢花应用
•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背景照片引自王莲英、秦魁杰著《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第一部分、插花艺术的起源 • 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 • (一)源自佛教供花 • 使用器皿的插花最早起源于佛教供花 《南史》中关于晋安王子懋的故事:“年 七岁时,……请僧布道,有献莲华供佛者, 众僧以铜婴盛水,渍其茎,欲华不 萎。……”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 是插花源于佛教的文证
(二)源自中国
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日本插花由中国传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的风俗。 中 国古代文人墨客,多寄情花草,由此形成东方插花 艺术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 一、先秦的原始阶段 • 约公元前200多年,周初至春秋中期。中国已有用花 祭祀、借花传情和插化妆室仪容的习俗。插花形式有 秉花、佩花、花束等,形式简单,无加工。
图引自王莲英、秦魁杰编著《中国传统插花 艺术》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
• 政局动荡,文人雅士多 避乱隐居。民间插花风 格有很大转变。突破唐 代讲求庄重和排场的旧 风,不拘一格,就地取 材,名花佳卉、山花野 草均可使用,插花容器 更加广泛,出现了吊挂、 壁挂形式。郭江洲还发 明了占景盘。
图引自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
•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洛阳之俗, 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 花。 • 吴自牧《梦梁录》:今杭城茶肆亦如 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2/18/2017
图引自王莲英、秦魁杰编著《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烧香 、点 茶、 挂画 、插 花称 为“ 四艺 ”, 为宋 时流 行的 民间 社交 礼仪 规范
元代出现“心象花”和“自由花”形式
• 心象花 不以花材的品格理念为内容, 而从个人的感性出发,追求借花传情, 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常利用花材 的寓意和谐音表达主题。
元人所绘心象花“平安连年”,荷叶上置一花瓣,有孤凄寒意之感
图引自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
元代吊篮式自由插花
五、明代的完善期
右图引自王莲英、秦 魁杰编著《中国传统 插花艺术》
宋代篮花也极盛行 照片引自王莲英、秦魁杰编著《中国传统插 花艺术》
宋代中期“理念花”盛行
• 理念花:以花的品格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 花型。多以松、柏、竹、兰、梅、桂等素 雅的花材为主,结构较为清、疏。或影射 人格,或解说教义,表现理学之理。
有许多论及花材的著作问世
• 公元1368-1644年。明代是中国插花艺术 复兴、昌盛和成熟的阶段。在技艺上、理 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系统的体系。
瓶花为主流花形, 并有厅堂花与书斋 花之分。厅堂花多 为隆胜的理念花。 如十全瓶花,用十 种花材,象征十全 十美。
• 明代中期,文人花盛行, 形成中国插花特有风格 。 右图作品以梅、松、山 茶、水仙、灵芝为花材, 不重色彩,而以枝干造 型为主,格高韵胜,属 文人插花。
四、宋元的精雅期 • 公元960-1368年。宋代是中国又一次从封 建割据到统一的时期,赏花插花的习俗虽 仍沿袭唐代,但不象唐代那样富丽堂皇。 宋人多喜爱梅花,讲求高雅韵致,以清雅 素淡为美,从而使插花艺术进入精雅期, 走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