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自我效应感理论总结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自我效应感理论总结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与传统的行为 主义观点不同
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社会学习 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因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学 的每一件事,强化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因为它增 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 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 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 替代性强化 • 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就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 强化。当一个公司、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甚至是冒险行为 (投资行为)成功了,其他公司就会分析成功其他企 业就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而不是事事都去经历。 • 然而我们并不是去模仿所有成功人士的行为,我们做一件 事情通会设定一定的目标,然后进行自我监控,因此还需 要倚赖于第二种强化。 • 所谓自我强化就是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 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 行为进行奖励;反之,当个体的行为不符合这一标准时, 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惩罚。例如自我言语就是一种自我 强化,它是一种偏向认知的自我控制技术。
在稍后的另一项实验中,他们对上述研究作了进一 步的延伸,目的是要了解两个问题:(1)榜样攻击行 为的奖惩后果是否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2)儿 童是否能不管榜样攻击行为的奖惩后果而习得攻击 行为。 在实验中,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 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 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 样受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的行为既不受 奖也不受罚。然后,把三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 里面有成人榜样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榜样受 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 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这说明,榜样攻击行为所 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 素。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 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大量实验 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首先 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 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 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 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 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 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 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 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 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一. 班杜拉观察理论
二. 班杜拉的自我效应感理论
导入 假如同学们都拥有一辆汽车。这时就要面临一个问题:在公路上开车应如何 控制汽车的速度(也就是应该开多快)?
情景一:用经典条件反射作用来解释。假如你开着车,这时车上的速度计显 示为每小时70公里。几秒钟之后,你听到了警车的警报声。下一次你一看到 速度计显示为时速70公里是,你就产生了条件反应:紧张。

(二). 步骤
• 1. 注意过程
• 2. 保持过程 • 3. 复制过程 • 4. 动机过程
1.注意过程

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 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 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 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 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 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 察谁、观察什么。
2. 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 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 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 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3. 复制过程
•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 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 和组织反应要素。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 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自我效能感 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 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 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 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一).内容
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的行为表现基 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 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的。班杜拉(A.Bandura) 则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学习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 类学习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 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 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 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但这是否意味着榜样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 儿童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 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 可能地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发现,三组 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 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而对 攻击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情景二:用操作条件反射作用(也就是强化作用)来解释。假如你平时开车 来学校,时速为45公里。有一次起来迟了,你以55公里的时速开车,结果到 学校时比平时还来的早。为了节省时间,以后可能越开越快。如果你的时速 达到了每小时70公里,有什么样的后果?将受到惩罚。
情景三:那到底应该开多快的车呢?如何控制自己的速度? 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做到。假如双 休日你开车去郊外旅游,你保持平时的速度开车。但是开 着开着你周围的车一个一个超过了你,所以你也开始加速。 加速一段时间后,你发现你已经超过了好几辆车了,这时 你有开始放慢速度。注意:你加速或减速这个行为并没有 受到强化或惩罚。那到底是什么使我们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你之所以加速或减速是因为你观察别人的结果。当你看到 别人超过了你而没有被处罚,所以你也会加速。当超过别 人后,你又会减速。 由此得出结论: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或者行为的学习不一定 由行为前的刺激或行为后的强化而引起的。大多数行为是 通过观察别人而习得的。 (例如)红灯过马路。有些人并不是有意违反交通规则, 而是模仿别人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