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材料的疲劳.
疲劳辉纹是略呈弯曲的 并相互平行的沟槽状花 样,与裂纹扩展方向垂 直,是裂纹扩展时留下 的微观痕迹。
驻留滑移带会导致挤出峰和侵入谷的出现,引起应力 集中,经过一定循环后会引发微裂纹,是裂纹形成的 源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疲劳裂纹扩展
按扩展方向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裂纹沿最大切应力 方向(与主应力成45o角)的晶面 扩展,每一循环只前进0.1um数 量级,速度很慢,扩展的距离 约为2-5个晶粒(晶界的阻碍可促 进裂纹转向),断口常难以分辨 特征,仅有一些擦伤痕迹。
疲劳:材料在受到变动(载荷)应力(一般低于屈服 应力)作用下的行为。 统计分析显示,在机械失效总数中,疲劳失效约占 80%以上,如曲轴、连杆、齿轮、弹簧、轧辊等都是在 变动载荷下工作的。
疲劳断裂,一般不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难以检测和 预防,因而机件的疲劳断裂会造成很大的经济以至生命 的损失。 ∴工程中研究疲劳的规律、机理、力学性能指标、影响
应力循环对称系数(应力比)
r=σmin/σmax
循环应力的种类(按r来分)
对称循环交变应力(r=-1):大多数轴类零件,如火车轴 的弯曲、曲轴的扭转; 重复循环应力(0<r<1):如发动机缸盖螺栓的循环应力; 不对称交变循环应力(r<0):如发动机连杆的循环应力;
二、疲劳分类及特点
分类 (1)按应力状态: 弯曲疲劳、扭转疲劳、拉压疲劳、 复合疲劳等。 (2)按环境及接触情况: 腐蚀疲劳、热疲劳、接触 疲劳等。 (3)按断裂寿命和应力高低大小:低应力下,高周 疲劳(>105周次);高应力下,低周疲劳( 102~105 周次) 。这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6.1 疲劳现象
一、变动载荷
定义:载荷大小或大小和 方向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变化 或呈无规则随机变化的载荷。
交变载荷 周期变动载荷
分类
随机变动载荷
重复载荷
周期变动载荷--循环应力
特征参数:
最大应力σmax 最小应力σmin 平均应力 σm=(σmax+σmin)/2 应力半幅 σa=(σmax-σmin)/2
疲劳微观裂纹都是由不均 匀的局部滑移和显微开裂引 起。主要方式有表面滑移带 开裂,第二相、夹杂物或其 界面开裂,晶界或亚晶界开 裂等。
滑移带开裂产生裂纹
材料在循环应力σ的长期作用下,即使其应力低于 屈服强度σs,也会发生循环滑移并形成循环滑移带。 静载下:σ>σs,均匀滑移带; 循环载荷下:σ<σs,循环过程中在某些晶粒、或 局部薄弱区域内形成不均匀滑移带。 这种滑移首先在材料表面形成,然后扩展到材料内 部,形成驻留滑移带(不能消除)-驻留滑移带。
第六章 材料的疲劳
6.1 疲劳现象 6.2 疲劳断裂过程及其机理 6.3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与门槛值 6.4 疲劳强度指标 6.5 影响疲劳性能的因素 6.6 低周疲劳 6.7 陶瓷材料的疲劳
引言
材料的设计: 材料力学: 断裂力学: 以上是一次加载的安全性;多次或长期加载的 安全性如何? ???
(2)疲劳扩展区:裂纹亚稳扩展形成的。
特征: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海滩 花样)。 贝纹线:平行弧线,间距不同;裂 纹源附近, 线条细密、裂纹扩展较 慢;在远离裂纹处,线条稀疏、裂纹 扩展较快。 材料韧性好,疲劳区大,贝纹线细、 明显。
贝纹线是疲劳区的最大特征,一般认为它是由载荷变动引 起的,如机器运转时的开动和停歇,偶然过载引起的载荷 变动,使裂纹前沿线留下了弧状台阶痕迹。
因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11月2日,一架美军 F-15C 鹰式战斗机在做空中缠斗飞行训练 时,飞机突然凌空解体,一份调查 结果表明,飞机的关键支撑构件— —桁梁出现了金属疲劳问题。
2002年5月25日,台湾华航的一架波 音747客机在执行台北到香港的 CI611航班途中,坠毁于澎湖外海, 机上225名乘客与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经调查证实,失事原因是金属疲劳 断裂,金属疲劳裂纹竟源自1980年2 月7日飞机起飞时擦地产生的刮痕。 后来飞机进行维修时,刮痕并未刨 光即补上补钉,金属疲劳裂纹就沿 着刮痕产生。
疲劳断裂特点
(1)断裂应力<σb,甚至<σs,容易出现脆性断 裂; (2)对材料的缺陷十分敏感; (3)疲劳断口能清楚显示裂纹的萌生、扩展和 断裂。 (4)疲劳失效受载荷历程的影响(疲劳前的过 载会影响疲劳强度)。
三、疲劳宏观断口特征
疲劳断口保留了整个断裂过程的所有痕迹,记载 着很多断裂信息,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貌特征。 这些特征与材料性质、应力状态、应力大小、环 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分析疲劳断口是研究疲劳过程、分析疲劳失效原 因的一种重要而且有效方法。
在实际机件的疲劳断口中--易见 实验室的试样疲劳断口中--不易见
(3)瞬时断裂区:裂纹失稳扩展形成的。
特征:表面粗糙;脆性材料为结晶状,塑性材料 则在中间平面应变区为放射状或人字纹断口,在边 缘平面应力区为剪切唇。
6.2 疲劳断裂过程及机理
一、疲劳裂纹的萌生
材料的疲劳破坏过程:疲劳裂纹的萌生+疲劳裂纹的亚稳扩 展+疲劳裂纹的失稳扩展。 宏观疲劳裂纹由微观裂纹的形成、长大及连接而成,常将 0.05~0.1mm的裂纹定为疲劳裂纹核,由此确定疲劳裂纹萌生 期(N0)。
典型疲劳断口由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和瞬时 断裂区三部份构成。
随材质、应力状态的不同,三个区的大小和位置 不同。
(1)疲劳源:裂纹萌生的地方,常处于机件的表面或缺口、 裂纹、刀痕、蚀坑等缺陷处,或机件截面尺寸不连续的区 域(有应力集中)。
当材料内部存在严重冶金缺 陷(夹杂、缩孔、偏析、白点) 时,因局部强度的降低,也会 在材料内部产生疲劳源。 形貌特点:断面不断摩擦挤 压,光亮度大,裂纹扩展速率 小,并有加工硬化发生。
穿晶断裂, 出现疲劳辉 纹
微孔聚集 型断裂
第二阶段:晶界的阻碍作用,裂纹扩展由滑开型变为张开型, 沿与拉应力垂直方向扩展,扩展速率较高。此阶段在电子显微镜 下可显示出疲劳辉纹。
三、疲劳裂纹扩展机制与疲劳断口微观特征
第二阶段形成的疲劳辉纹是疲劳断口的主要微观特征, 是用来判断是否由疲劳引起断裂的判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