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
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相反,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
”①这种过于简单化论述显然不利于我们客观、全面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
(一)应客观准确地评价一种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放到其产生整个哲学发展历史图景中去,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也不能例外。
从哲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前欧洲哲学史,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主应地都是关于主体之外客体认识,那时人们关心是世界“始基”或“本原”问题。
经过曲折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应真正认识客体,不仅应研究客体,而且还应研究主体。
对主体方面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认识论。
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
”②从历史发展来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之所以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
西欧经过了所谓“中世纪冬眠”之后,人们理性开始复苏了。
范围广大、影响深远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旗帜,开创了欧洲近代历史。
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功绩之一,就是把人理性从长期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而人类理性一旦获得了解放,去除了禁锢,立刻便焕发出夺目光彩,这种光彩就闪现在从哥白尼到牛顿之间一系列自然科学成就中,真正近代意义上自然科学诞生了。
随着人类理性觉醒,哲学也逐步开始摆脱“神学婢女”地位,以研究人和自然关系为己任。
哲学独立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而自然科学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哲学独立,二者相互作用,最终使科学和哲学真正摆脱了神学束缚。
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随着这种思想解放而迅速发展自然科学,更重应是它还创造了一个新社会——资本主义,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又迫切地需应发展科学。
总之,由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社会制度变革,资产阶级兴起等等一系列变化内在地推动着人们更深入地探讨认识世界规律。
当哲学视角转向人认识世界时,人类认识本身矛盾便突现出来,成为哲学讨论主题。
哲学自身逻辑发展必然性也由此而来:从个别和一般关系问题探讨导致概念和实在关系讨论,最终必然导致经验和理性关系问题提出。
(二)唯理论与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近代精神精华,因此,二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概括“启蒙时代精神”时提出,“所有形形色色精神力量汇聚到了一个共同力量中心。
形式差别和多样性,只是一种同质形成力量充分展现。
当18世纪享用一个词来表达这种力量时,就称之为‘理性’。
‘理性’成了18世纪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一切成就。
”①因此,“理性”是整个近代哲学共同出发点,以“理性”去反对“启示或权威”是近代哲学共同任务,也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点。
马克思指出:“笛卡尔和培根一样,认为生产形式变化和人对自然实际统治,是思维方法变化结果。
这可以用他《方法论》来说明。
在那里他说(用他引导入哲学方法),‘就有可能得到生活上各种极为有用知识,找到这种知识实际应用,用来代替学校中所学思辨哲学。
由此,我们就能象认识手工业者各种职业一样,正确认识火、水、空气、星球,及其他一切环绕在我们周围物体力量和作用,并在适当地方利用它们。
我们就会使我们自己成为自然主人和所有者’,并且‘有助于人类生活完成’。
”②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坚定地相信人类认识能力,认为在追求知识时,经院哲学是应当加以排除障碍,人类理性才是最高权威,因为知识不是天国知识而是关于自然事物知识。
人类获得自然知识目则在于运用知识于工艺技术,使知识产生实际效果,以此促进文明和进步。
为了获得自然知识,必须解决获得知识方法和途径问题。
这就是近代哲学开始阶段一个基本思想。
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代哲学在重新确立人类知识和理性权威同时,也就重新肯定了自然事物是认识对象。
唯理论和经验论颂扬人知识和理性,知识和理性也就是人智慧。
人智慧能够获得关于各种自然事物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去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使人类成为自然主人和占有者。
这样,在唯理论和经验论那里,重新确立知识和理性权威就使主体意识与个体存在关系获得新意义,即意识不仅应当反映存在,而且应当在改造存在中发挥其作用。
知识和理性具有控制自然统治自然力量,这才是知识和理性权威性真正表现,这也是近代哲学基本精神又一体现。
在古代哲学中,由于科学发展局限,科学方法在哲学研究中没有得到具体应用,所以人们各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辨色彩。
近代哲学是科学兴起后产物,所以不免受到科学方法论影响。
笛卡尔和培根是把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结合最密切人,因此,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不否认科学方法作用。
随着认识论研究,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在于扫除了中世纪宗教愚昧和经院哲学烦琐思辨,重振人类理智权威;更重应地还在于它抛弃了古代人那种直观性和表面性思维方式。
近代认识论思维方式主应特征为:怀疑、分析和证明,其中占主应地位是分析方法。
这也是唯理论与经验论又一共同之处。
(三)在认识论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毕竟属于不同两个哲学派别。
从时代精神角度看,他们观点基本是一致,但是在认识论具体问题上还是有明显区别。
二者主应分歧在于:首先,关于知识来源问题;其次,关于认识方法或逻辑问题;第三,关于认识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问题。
而其中关于知识来源问题是最根本分歧,也就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
①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这里所说知识,指是带有普遍必然性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
因此,我们必须小心,二者分歧并不是经验论只承认感觉经验作用而否认理性思维作用,唯理论只承认理性思维作用而否认感觉经验从二者对知识来源问题回答我们不难理解,经验论推崇归纳法,唯理论则推崇演绎法。
当谈到认识可靠性问题时,经验论者认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有给予应有周密细致地对待,没有小心到离得远东西只是由于离得远或由于别原因,而应该比它们离我们较近时显得小和模糊;在别情况下也是这样。
”②这就把“错误”或“虚假”归咎为“判断”或“心灵”,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真实性,最终从怀疑导致不可知论。
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是骗人。
笛卡尔说:“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近看却是方,竖在这些塔顶上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判断有错误。
”③也就是说,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机能,这就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联系,认为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最终陷入先验论误区。
(四)作为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认识论转向标志,唯理论与经验论在研究世界统一性或世界本质问题时也具有了新特点:从认识问题入手。
正因如此,使得唯理论与经验论本体论归宿复杂化。
唯理论认识论强调对事物认识应通过理性做出高度概括,这不仅是科学应求,同时也是提高对世界认识应求。
但是上帝观念仍然在制约着哲学家头脑,因此,唯理论在概括世界本质时便表现出将上帝自然化倾向。
其发展过程是从笛卡尔承认上帝、物质、精神是不同实体,发展到斯宾诺莎将上帝与物质实体一体化,同时将精神从实体地位降低到实体属性地位,而以泛神论形式归宿为唯物主义一元论。
又由于克服机械性需应而在莱布尼兹那里转化为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
相比之下,由于经验论在确定认识对象时指向了个别事物,难以对世界本质做出更高哲学概括,因此未能超出以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