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齐背《凉州词》。
师: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师:我们知道《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有谁再来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边塞诗?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课题:塞)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个字,你知道“塞”有几种读音?(三种)哪三种(sāi sài sè)它读sài时作何解释?有什么意思?师:对,“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
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总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师:(再板书:出)“出塞”指的是什么?师:对,指的就是出关,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
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之手。
(板书作者)师:有谁课前对作者进行了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师:王昌龄当时在诗坛就有“诗家夫子”之称,足见他的诗歌造诣之深。
由于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美誉。
尤其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深入边塞生活的王昌龄用他的诗记录下那里的边关和那里的战士。
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师:其实王昌龄并不是第一个写出塞的人。
“出塞”是汉代的乐府诗题。
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这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名读师:你字音读得很准,看来课前预习完成得很不错师: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词:人未还、飞将、不教)“将”好理解,我们都知道是将领的意思。
那“人未还”的“还”为什么要读“huán”,“不教”的“教”要读成不“jiào”呢?师:看来读准这三个多音字非常重要。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我们可以根据七言绝句的特点来停顿,前4个字为一个单位。
(大屏幕出示古诗停顿)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初读古诗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读流利、读正确,这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第二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掌握要领后,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好吗?(生齐读全文,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师:大家已经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通顺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诗人在诗中向我们传达的是什么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每一句诗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第一句的意思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
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景物呢?师讲解:我们一起走进边关看一看。
这是阴山,在内蒙古中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
它山峦叠嶂,绵延千里,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在这里修筑边关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被称为胡人的少数民族的侵扰。
唐朝时,就有一支叫匈奴的胡人常常盘踞于此,屡次度过阴山,侵犯中原,于是无数热血男儿离开故土,告别亲人,万里长征,来到这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安宁。
再来看看明月,明月在古诗词中常被诗人吟咏。
我们来回顾一下,你都学过哪些描写明月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句呢?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
师:苏轼的——《水调歌头》师:还有王安石的,是吧?看一看,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那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师: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好,我们来看一看,诗人一开篇就抓住了边关、明月来描写,刚才同学说“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
老师告诉你们这句诗的意思其实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
善于倾听的同学发现了,老师在明月前加了个“汉”字,在“边关”前加了个“秦”字,像这样前文隐含了后文,后文隐含了前文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
(板书“互文”)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不要紧,作为即将升入中学的同学,可以在诗歌边上做上简单的批注。
(生做批注)师: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
真是悠悠千年——悠悠千年啊。
(课件显示朝代更替)而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战争一直从未停息过。
在这近千年里,明月变了吗?师:边关呢?师: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啊!因为战争近千年一直没有停止!所以王昌龄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岁月依旧,战争从未停止过,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
师:了解了诗意后,我再来问问同学们,“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让你体会到什么?师:喔,言外之意,很好!我们不仅了解到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还体会到一种时间的久远和悠长,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一生读后齐读)(二)学习感悟“万里长征人未还”师:你们看,诗歌的美就在于把最平常的语言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从而展现出一种神奇的美。
王昌龄就是在明月、边关这么平凡的字眼中向我们传递了这么多信息。
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他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戍边的战士。
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关心的边关又是怎样的边关呢?(播放边关景色,师讲解: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戍边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打战的,这些咽喉重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
看完这段资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师:是呀,除了这些,还有他们所处的边关离自己的家乡还很——(生)遥远师:你能用诗句告诉我吗?师:哪些重点字、词可以看出?师:万里是离家万里,长征是长途跋涉。
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一生读)师:其实,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品悟重点字词来体会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试着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看,一个“人未还”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呀!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1年延至3年,后又从3年延至6年,最后竟从6年延至9年。
你说,戍边的战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师:是啊,根本不可能,所以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师:是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
那么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出示练习: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想追问一下:老人家,为何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可以改一改,“万里长征谁未还?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请坐,那征人家中那善良、勤劳的妻子,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师:我想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好,谁来改一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触类旁通,一点就通,聪明!那征人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想什么呢?师:谁能告诉他?师:他还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师:这叫睹物思人。
儿子孝道不能尽,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
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悲哀吗?还有什么?师:对什么的悲愤?师: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读一、二两句。
(生齐读)师:让我们回到远古的秦汉时期,在凄冷的夜晚,驻守边关的战士们和家里的亲人相隔万里,遥望同一轮明月,含泪这样倾诉道……生:(一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400多年过去了,三国时期的士兵和他们的亲人还在这样的边关,这样的明月下倾诉……生:(二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那道边关,那一轮明月下,晋朝的士兵和亲人痛苦地倾诉着思念……生:(三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又过了近150年,历史的车轮辗到了南北朝,明月未改,古关不变。
士兵和他们的亲人还在痛苦思念……生:(四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历史的篇章在200年后,翻倒了隋朝,一样的明月,一样的边关。
只听到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依然痛苦地哀叹……生:(五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多少朝、多少代呀,这样的思念何时休,这样的倾诉何时才能到头呀?唐朝的士兵和亲人们对着明月在呼唤……生:(全班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三)学习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刚才我们不仅读出了对战争的悲愤,还读出了亲人对征人的思念。
(板书:思念)面对着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汉朝那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你读懂了吗?只要飞将军李广在,就不会让侵略者入侵。
师:我从你的理解中知道,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
诗句中哪个词的意思是“只要”呢?但、使师: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
仅仅就是不让胡马度阴山吗?骑着胡马的侵略者。
师:是不让骑着胡马的侵略者入侵。
胡马原指产自西北的一种马,在这里不仅仅指胡马,还指骑着胡马的侵略者,这叫做“借代”,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板书:借代)师:飞将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资料,教师解说: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
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
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
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
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
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
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同学们,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面对这样的将军,你有什么要说的吗?师:所以,你会无限敬佩地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除了敬佩,你还会说怎样地说呢?师:请你骄傲地说。
(生读诗句)师:读得不错,但洪老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在王昌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飞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了。
现在的将军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高适的《燕歌行》)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出示:师引读:李白写的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