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与品德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研究”之路
赵庄小学孙清萱
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品社教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利用语文资源为品社学科服务,提高语文课、品社课的实效性?这是我校新确定的探索课题。
新课标倡导资源共享,资源整合。
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践与品社”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小学语文与品德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研究”学科资源整合新尝试。
在初步的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通过对两门学科的课程目标的学习,我们找到了它们整合的共性:
一、兄弟情深、难分难舍。
在解读两门学科中,我们发现语文与品德学科内容相近,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行整合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社四年级上册“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单元时,我寻找四年级北师大版语文第七主题单元“地名”,我大胆尝试把《地名的来历》与《了解家乡的过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品社中的教学资源(家乡路线图、家乡的一角、家乡名字由来的调查报告)为语文服务,又能通过语文知识中地名的趣味谜语来丰富品社课堂,使品社课堂焕发出趣味的光彩。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通过两门学科整合,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品社《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时,我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三主题单元“民族之花”中的一篇课文,它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歌曲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我利用品社课文中第14页中的中国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信天游的故乡——黄土高坡、流动的五线谱——西南梯田、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流纵横交错的南方、美丽的热带风光。
再请同学翻到品社课本第19页,引导孩子们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并且认识各个民族在分布图上的标志,这样对于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不再那么抽象了,从品社教材中提供的我国不同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气温差异,孩子们明白了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祖国,但同样都是中华儿女,同样怀揣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这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生息繁衍的土地,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对幅员辽阔的祖国倍增几分自豪感。
有了品社课中的情感基调做铺垫,在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资源整合中,我们
看到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迅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三、随风潜入夜
在德育教学方面,两门学科有许多目标类似,整合不仅可以使德育教育有层次地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主题单元——“高尚”中的《一夜的工作》。
在这节课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反馈搜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资料来导入学习,这也是本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实践活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最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并通过让学生读搜集的资料来加深印象。
在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结合上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我让学生翻开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品社第48页《劳动者的荣耀》进行整合,深入体会为国默默奉献的老一辈革命家、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从为祖国争气的铁人、两弹元勋郑稼先、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中读懂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灵魂,从而树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个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人。
借着品社中刮的这阵崇尚之风,学生与潜移默化的酝酿了较丰富的情怀。
在学习《穷人》、《白桦林的低语》课文中,他们对于文本中人物的品质欣赏更感兴趣,减轻了理解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又让学生讲讲身边默默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人及他们的事迹,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融合一体,榜样示范教育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
品社和语文教学活动结合,更注重活动中的“发现”,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知识的迁移、培养专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品社《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身就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不失时机地结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往事”这一主题单元中的《荷塘旧事》一文,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先让学生回忆过去,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
亲人的关爱、故乡的明月、儿时的趣事,都珍藏在他们的记忆中,翻阅自己的影集、日记、成长手册,仿佛又回到从前。
回忆往事,可以使他们重温欢乐,也可以使他们认识生活,可以提醒他们珍惜今天,还可以鞭策他们更努力地创造明天。
我组织了《难忘的童年》的故事会,在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和体会时,请同学们把自己最难忘的故事写下来。
孩子们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又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洋洋洒洒地徜徉在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回忆中,一篇篇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的美文呈现在我的面前,我领略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对于在语文与品社或品社与语文的整合教学中,部分的相关内容在语文课上学过,只不过品德课是在对语文涉及的相关知识作更深入了解。
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是和语文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感到陌生,不感到遥远。
又如,在教学《日益富强的祖国》一课时,那就让学生写出赞美祖国的词语及诗句进行
比赛,用熟悉的赞美祖国的诗歌如《祖国颂歌》或《祖国祖国,我爱你》,表达出心中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有效进行学科整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路,但真正走进课堂却不是一件易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
1.语文与品社谁唱主角
学科整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研究中了解到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品社学科整合,在品社中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整合呢?如何有效的运用学科整合,确实值得我们去关注、实践、探索和反思。
2.怎样把握学科整合中评价的“度”
进行学科整合之后,怎样评价?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按照语文学科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还是按照品德教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这个“度”的把握是需要我们在实践摸索中去探究的。
总之,充分利用品社课的有效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资源整合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举措,我校这一课题——《小学语文与品德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研究》还在探索中,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