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一)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作诗如作文”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要求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
“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胡适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胡适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胡适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明白清楚,抓住并剪裁出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平实。
其中《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等,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因此《尝试集》被称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早期白话诗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等。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如胡适的《鸽子》,周作人的《小河》,沈尹默的《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胡适的《一念》等。
这些诗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在形式上,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形成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和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第二节 20年代新诗概述一、人生派文学研究会以《诗》《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为阵地,聚集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诗人。
1922年6月,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等八位诗人出版了诗合集《雪朝》。
他们反对贵族文学,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直面普通民众的不幸人生,在诗中或鞭笞现实,或同情底层社会的不幸,或展示自我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使诗真正做到了“为人生”,表现出关注现实、同情下层平民的写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浪漫派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等人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绝对的自由”,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体系。
其作品主要发表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上,代表作品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创造社浪漫诗歌的精魂是破旧立新,中心内容是表现自我,诗体特征是“绝端的自由”,表现出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三、“小诗”派五四高潮后,诗人们受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小诗”盛行诗坛。
代表诗人有冰心和宗白华。
其特点是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表现哲理取胜。
然而,“小诗”篇幅过短、容量小,不足以表现繁复深刻的思想与情绪。
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清丽诗句,表现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努力发掘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意蕴。
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以哲学家的智慧、胸怀去把握自然乃至宇宙。
四、湖畔诗派五、新月诗派成立于1924年夏,次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创设《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等。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
他们努力使新诗规范化,其举措为“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
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
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
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1.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
2.强化诗歌中的叙事成分,进行现代叙事诗的试验,做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
六、早期象征诗派发生于20年代中后期,代表诗人是李金发,重要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艺术熏染,对五四落潮后的中国和自我命运深感迷茫,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突出“暗示”在诗歌艺术中的地位,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虽存在着不能准确运用汉语和生硬模仿法国象征派的弱点,但他们对象征主义诗艺的移植、借鉴,开创了新的诗风。
穆木天提出了“纯粹诗歌”的概念,要求将诗与散文划清界限,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作为诗的领域;诗应具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即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
王独清与之呼应,强调“色”“音”在“纯粹诗歌”中的重要性,纯粹诗人须“为感觉而作”,不求民众了解。
这种纯诗观念,旨在纠正新诗太实、太露的弱点。
李金发的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唱死亡和梦幻;抒写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描绘自然的景色和感受”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充满颓废、失落的色调。
艺术上,他重视象征与暗示,打破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方式,寻找思想与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具有雕塑感与绘画感,重视意象的创造,特别注意意象的色彩感和鲜明性;诗中大量出现省略、跳跃、通感、“远取譬”和意象奇接,打破正常的思维逻辑和语法习惯,使诗风朦胧、晦涩与怪异。
七、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1923年,共产党员邓中夏著文反对新诗人专门做“欣赏自然”“讴歌恋爱”“赞颂虚无”的诗歌,反对所谓的“新浪漫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派别;提出新诗人“须多作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须多作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主张”文体务求壮伟,气势务求磅礴,造意务求深刻,遣词务求警动”。
沈泽民亦强调革命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造的重要意义。
蒋光慈是其代表诗人,《新梦》是中国现代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放生歌唱的诗集。
第三节郭沫若一、《女神》的思想内容1. 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
诗人歌颂反抗、破坏、创造,体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迫切要求,表现了打破枷锁,创造光明、自由、统一、欢乐自由的新中国的希望。
《凤凰涅盘》中诅咒否定“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的旧世界,热烈向往华美芬芳的“美丽新世界”。
2. 饱含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情。
五四爱国运动激起了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的爱国热情,他眷恋祖国,愿意为之献身,颂扬祖国的新生,盼望祖国的富强、安康。
他在《炉中煤》中为“年青的女郎”“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他在《晨安》中向“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一口气喊出了27个“晨安”。
3.表现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叛逆精神。
在五四时代氛围中,诗人反抗、叛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
诗人对太阳、山河、海洋、生、死、火山、光明、黑夜等一切具有破坏与创造力量的事物,都无比崇拜。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天狗》等。
4 .对劳动和工农的景仰和颂扬。
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
体现了五四时代社会思潮“劳工神圣”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在《地球,我的母亲》中,诗人赞美地球,赞美劳动,赞美在地球上为人类造福的工人农民。
5. 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崇尚,对生命情绪的讴歌和对自然的礼赞。
在《梅花树下的醉歌》中,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自我”,这种自我是“宇宙的精髓”,“生命的泉水”,具有主宰世界的力量。
另有《太阳礼赞》、《光海》等。
二、《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中处处可见一个“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他熔铸着诗人的主观意志与美学理想,以突出的姿态和鲜明的色彩渗透在奇特优美的诗意诗境中。
1.他主要以直抒胸臆的姿态出现。
如《天狗》一诗,竟用29个“我”作为诗句的开头;《浴海》中的“我”更为丰满真切。
2.他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在《女神之再生》里,“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立在地球上放号》,呼唤着“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破坏”。
3.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执着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在《女神》里处处呼喊:“我……我崇拜我。
”在《天狗》中,“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便是我呀”。
4.他不仅对五四后新生的中国无限眷恋、热爱,而且胸襟开阔,具有广博的人类情怀、宇宙意识。
在《晨安》中,“我”不仅向着“我年轻的祖国”、扬子江、黄河问候,而且向着恒河、印度洋、红河等致意,胸襟和眼光在中国诗歌史中前无古人。
5.《女神》里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展现了诗人骚动、矛盾的内心世界,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真实反映了五四时代的心理、情绪与情感。
6.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诗人“主体自由意志”的凸显了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突破与超越;另一方面,在诗人的“泛神论”的自我创造的深层次里,蕴涵着“自我”的消融。
三、《女神》的艺术成就1.从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想象力飞腾雄奇,形象壮阔、奇异、飞动。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
3.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诗人理想,表现时代精神。
《女神》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抒写自己的革命理想,表现自己不屈的意志、创造的精神、对理想的追求。
《凤凰涅盘》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传说,象征祖国、民族、自我在革命中获得新生;《天狗》用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天狗吃太阳”的传说,表现自己冲决一切的叛逆精神。
4 .形式的自由与艺术的自主。
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完全服从诗人感情自然流泻的需要。
既有独到的诗剧形式(如《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更有自由活泼的自由诗体(《凤凰涅盘》一连串11个问句,《天狗》每行二、三字)。
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诗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类型有二: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或不规则押韵,或用排比、复沓、对偶)相结合,使得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