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
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
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
《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
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写的。
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在新文学的短篇小说里克列为上品。
老舍的短篇小说是对其长篇小说的补充。
二、《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靠拉洋车为生的破产的青年农民。
从客观上面来讲,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二是车厂主的女儿虎妞的诱骗。
小说是通过主人公:“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
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被毁灭者的灭亡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远的悲剧力量。
这是《骆驼祥子》在艺术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而且作者采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显示老舍这部卓越长篇现实主义的艺术深刻性的是:作者不光对黑暗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血泪控诉,还从祥子自身发掘其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写出了生活对他的限制,揭示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
其次,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至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的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
虎妞是《骆驼祥子》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虎妞在作品中有双重身份:车厂主的女儿,人力车夫的妻子。
使她性格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市侩习气。
另一方面,她对父亲处于私心延宕了青春,心存积怨,直至闹翻。
同时《骆驼祥子》还展示了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群像。
语言上的“京味儿”也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的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历时五年,全书80万字,分为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极端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弥补了抗战外文艺中反映市民生活的不足,在老舍创作历程中更是一块高耸的界碑。
它以新的超越表示这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巨大成就。
《四世同堂》通过描写抗战八年期间故都北平的家家户户、每日每时都经历着的痛苦与屈辱的境遇和精神折磨,从而有力的鞭挞了那些疯狂地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战争狂人和有奶便是娘的民族败类,代表中国人民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这部作品一共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就有三四十个。
以祁家为主,冠家为辅,穿插钱家。
芸芸众生之中各有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走了不同的道路的差异。
《四世同堂》的一个鲜明特色是,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同时洋溢着作者强烈感情倾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