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1.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信》提出三大主义。
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3.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4.1921年1月,北京,文学研究会,创作,人生派或为人生文学5.语丝社,语丝文体,湖畔诗社,情诗闻名。
6.林纾,文言小说,《荆生》《妖梦》7.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8.学衡派。
提出,仓明国粹,融化新知9.章士钊《甲寅》10.《台湾日报》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1.鲁迅,1918年5月《新青年》强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改造国民性问题。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标志者五四新文学创作伟大的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揭露了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
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大胆的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呐喊。
12.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1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14.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和《而已集》15.王统照,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说。
真正能够“冷静的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的卑锁的人生。
16.许钦文的《鼻涕阿二》,《惨雾》冷峻而沉重,为人民描述了一场乡村的惨酷场景。
《活鬼》嘲讽了旧中国乡村的小孩子娶打媳妇的风俗习惯。
17.蒋光赤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
在中国文学史最早塑造了革命的形象。
18.1922年,台湾就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19.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称作“台湾的鲁迅”。
20.叶绍钧,《校长》《前途》《外国旗》《潘先生在难中》,表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自私与猥琐。
他也是中国现代通话创作的开创者,代表作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21.郁达夫,《沉沦》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他和他的创造社,“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30年代。
他的关注中心由早期的“性”的苦闷的描写转移到了“生”的苦闷的思考。
1932年的短篇小说《迟桂花》,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层感受代替了青春期单纯的性苦闷,恬淡平和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袒露。
22.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下手,其关键是“诗体大解放”。
所谓“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23.胡适,《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24.朱自清曾与刘延陵,叶绍钧。
俞平伯。
在1921年组织了“五四”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
25.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
26.小诗,小诗的形成受到了日本的短歌,俳句和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
最早的小诗形成重大的影响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27.冯至,《昨日之歌》,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28.20年代中后期对新诗影响比较大的是新月派与象征诗派。
29.新月诗创立流派有徐志摩、闻一多。
新月派主张理性与节制,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
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0.象征派诗人李金发。
31.20年代诗歌,政治抒情诗,蒋光赤的《新梦》。
32.《女神》诗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放,唱出了民主科学的时代最强音。
《女神》实践了诗人绝对的自由。
33.徐志摩,形成了徐志摩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人生观和人生理想,即是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和信仰。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的诗,构思精巧。
意象新颖。
34.散文诗最具有成就的门类,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散文作品,即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
同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还有翟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35.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中国人最早的话剧,欧阳予倩的《运动力》36.戏剧月刊,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
37.问题剧。
胡适的《终生大事》是最早运用现代化话剧的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
问题剧之后,写实的现实剧,大量出现。
代表有蒲伯英的六幕剧《道义之交》和四幕剧《阔人的孝道》。
陈大悲的《良心》《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
熊佛西《青春底悲哀》。
汪仲贤的《好儿子》38.郭沫若专注于历史题材戏剧创作。
发表了《卓文君》《王昭君》,1925年创作的《聂莹》。
39.洪深,《赵阎王》借鉴奥尼尔《琼斯皇》的戏剧手法。
《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40.丁西林,1923年独幕戏剧《一只马蜂》。
1926年发表的戏剧《压迫》与《终身大事》《兵变》,被洪深称之为“那时期创作戏剧中的唯一杰作”。
41.田汉。
最有影响的剧是《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30年代创作了许多的抗日救亡的戏剧。
三幕剧《回春之曲》-恋爱戏剧。
抗战爆发后创作了《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风云儿女》《武则天》《武松》等。
1947年创作的话剧《丽人行》,则是他在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1.“五四”文学革命,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转折。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证。
2.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伞社发起。
3.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5年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
胡风。
冯雪峰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4.1928年8月,香港的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5.矛盾(1896-198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从事共产主义运作的作家之一。
1932年到1937年间发表了著名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940年前后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
《腐蚀》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特务统治。
《蚀》是矛盾小说的处女作,他由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组成。
《子夜》是矛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成熟,1933年称为《子夜》年。
6.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
巴金是他发表小说《灭亡》使用的笔名。
最先打开巴金心扉的是《告少年》和《夜未央》。
巴金早期的世界观实质是,“把革命民族主义的内核藏在无政府主义的外衣之中”。
巴金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爱情三部曲在巴金的心目当中认为是一部革命者的“生活教课书”。
7.老舍(1899-1966)。
满族,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二马》的背景是英国小说。
《猫城记》科幻小说的形式中寓意着明显的讽刺意思。
《离婚》中的张大哥,是中国市民的庸俗无聊性格的代表。
《鼓书艺人》是40年代末应邀在美国讲学期间写的。
老舍的佳作有《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柳家大院》《黑白李》。
长篇小说《大明湖》展示了母女两代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月牙儿》是以散文诗笔法来写小说。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文章。
老舍是市民文化的表现者和批判者、是最具有成就的小说幽默家。
8.沈从文(1902-1988)他的小说内容由湘西与都市两部分构成。
《八骏图》这代表了沈从文都市文化批判的最高成就。
9.曹禺(1910-1996),1942年曹禺离开国立剧专来到重庆,在长江边一艘游轮上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戏剧。
他的《雷雨》《日出》《北京人》。
10.小说创作。
《子夜》巨大的艺术成就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左翼作家群的代表性作有,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土地》。
11.诗歌创作。
30年代活跃的诗歌形式,即政治抒情诗,唯美诗歌,乡土诗歌。
政治抒情诗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诗人。
二是“中国诗歌会的诗人。
”殷夫《别了,哥哥》,鲁迅曾对他的诗歌予以高度的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佩剑,是冬末的萌芽,诗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橧的丰碑,一切的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所,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唯美诗派主要是指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诗歌创作。
12.臧克家,1933年第一部诗集《烙印》,受到新月派的影响。
臧克家的20年代诗歌主要内容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他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13.散文创作概况。
30年代散文成就最突出的诗议论性散文,尤其是鲁迅为代表的散文。
30年代散文另一重要发展是报告文学的兴盛。
14.戏剧创作概况。
1929年11月组建上海艺术剧社。
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1.40年代文学是指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的12年。
2.40年代文学有一批女作家引人注目。
南方的代表是上海的张爱玲和苏青。
北方的代表是北平的梅娘。
3.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4.钱锺书。
《围城》,艺术特色,一、杰出的讽刺艺术,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
知识性的有机结合。
三、丰富的表现手法。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1.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1956年5月2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1976年清明前后。
“天安门诗歌运动”敲响了“四人帮”即将毁灭的丧钟,预告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到来。
3.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和乡土文学论战是50-70年代的台湾文学中比较突出的文学现象。
4.林海音(1919-2001)描写了二三十年代被北平城南的一些旧人旧事。
5.陈映真(1937-)台湾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
6.金庸(1924-)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
7.长篇小说其中重要的有《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
8.王蒙,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副部长刘世吾的形象,充满矛盾的官僚主义者。
9.十七年代诗歌,1958年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民歌运动”、选集《红旗歌谣》。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1978-2000)1.新时期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