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了上至,下至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大事年表)、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相关背景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4.解题①“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②“列传”,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5.了解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6.“楚辞”与《楚辞》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屈平属.()惨怛.( ) 帝喾.()齐桓.( )皭.然泥.( ) 濯淖.( ) 浊秽.( ) 从.亲()枯槁.( ) 其糟.( ) 啜.其醨.(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思考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闻:②志:③明:④娴:⑤图议:⑥入:⑦出: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段最后说“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大夫:②列:③害:④宪令:⑤属:⑥夺:⑦伐: ⑧疏:活动二:问题探究1.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能看出“王”怎样的特点?【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疾:②聪:③谗谄:④邪曲:⑤离:⑥穷:⑦极:⑧惨怛:⑨见:⑩盖:⑪淫:⑫明:⑬靡:⑭指:⑮类:⑯濯淖:⑰获:⑱滋:⑲滓:⑳推:活动二:问题探究1.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梳理段意,划分层次【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绌:②伐:③从:④患:⑤详:⑥币:⑦委:⑧质:⑨绝: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思考5】研读第五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明年:②当:③如:④因:⑤用事:⑥反: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思考6】研读第六、七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稚子:②亡:③内: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综合探究】1.试概括四到七段,讲述的事件。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3.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思考7】研读第八、九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咎:②嫉:③一:④存:⑤反覆:⑥致:⑦自为:⑧治国:⑨以:⑩内、外:⑪挫、削:⑫短:⑬迁;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分析第八段的内容和结构。
【思考8】研读第十、十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活动二:问题探究1.“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的对话有什么作用?3.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4.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屈原的“自沉”?【思考9】研读第十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活动二:问题探究1.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2.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思考10】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思考11】写作特色【思考12】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13】对比阅读吊屈原赋贾谊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问题:请用精练的语言,分析概括这篇赋的主题。
四、技法点拨—夹叙夹议【技法指引】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
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写法指导】夹叙夹议“三要点”(1)以记叙为基础。
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
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为灵魂。
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
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迁移运用】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20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答案一、1.字子长,史学家、散文家。
2.纪传体通史,黄帝,汉武帝太初四年,十二,三十,七十,十表,八书,一百三十篇,“二十四史” “前四史”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屈平属.(zhǔ)惨怛.(dá)帝喾.(kù)齐桓.(huán)皭.然泥.(jiào nì)濯淖.(nào) 浊秽.(huì)从.亲(zòng)枯槁.(ɡǎo) 其糟.(bū) 啜.其醨.(chuò lí)(二)初读课文。
【思考1】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论。
【思考2】明确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三、文本研究【思考1】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闻:动词作名词,见识,知识。
②志:记忆。
③明:明晓④娴:熟悉⑤图议:谋划计议⑥入:名词作状语,对朝庭内。
⑦出:名词作状语,对外。
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思考2】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大夫:官名②列:朝列,班列③害:嫉妒④宪令:国家法令⑤属:撰写⑥夺:强取为己有⑦伐:夸耀⑧疏:疏远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原因:奸臣谗言,用心险恶。
“王”:昏庸无能【思考3】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疾:痛心②聪:明察③谗谄:动词活用为名词,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