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学法指导:交流积累相关知识反复朗读,感知课文用探究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养成探究阅读的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名人名言、文如其人、生平事迹、知人论世学习重点与难点了解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

【自读点拨】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

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

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

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

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第8段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

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

“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

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第11段写屈原江畔答问。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

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

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导读提示:本篇虽是自渎课文,但文章篇幅,难度大,内容博大精深,因此教师需要多做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方面获得发展。

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新课标第9条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和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我认为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学习重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教师必须把握课文特点并分析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肯綮。

重点与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语设计:一、本节课继续学习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飞越到二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一睹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段。

请大家思考(课后练习三)(1)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蕴含作者的怎样的感情?(1)两次对话(2)第一次对话反映什么?A|反映楚国的现实: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那些拉帮结派的小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啊,致使他们的路途变得黑暗、凶险而狭隘。

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

B说明屈原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C说明屈原愤世嫉俗(3)第二次对话说明什么?A说明屈原的高洁品质B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所谓的随波逐流、与世推移,至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4)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感情司马迁把屈原和渔父的观点两相对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恨和对屈原的同情和惋惜。

二、很明显这段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表现屈原的高洁品质。

这段对话怎样形象地揭示屈原的高洁品质?请找出这样的词语这样的语句。

1、怀瑾握瑜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人又谁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文中象这样的句子有很多,请找出。

三、引出第三段,解读第三段。

(解读第三段,进一步感知屈原的形象)(1)哪些词语、哪些语句能表现屈原的高洁品质?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金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于污泥而不染的人。

(2)作者和屈原生活在不同时代,作者怎么知道屈原的高洁品质的?明确:通过屈原的作品《离骚》。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进一步明确:成因、解题、内容、风格。

教师点拨:文如其人,作者将屈原的作品和他的高洁的品质结合起来写,同学们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四、解读课文第八段,进一步感知屈原形象:屈原的《离骚》篇我们曾经学过,让我们吟诵《离骚》中的经典名句,然后对照本文,进一步感知屈原形象。

(名人名言)老师吟诵板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可见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离骚》篇可以说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本文也有表现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的文句,请找出:明确:第八段。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辛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五、总结:本篇夹叙夹议,以上是通过解读三个议论文段解读屈原形象,我们已经感知屈原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之情。

从《离骚》里,我们知道他的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志士。

今天,我们学习的《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布置作业:1、写一写,记下阅读的足迹2、以“我心中的屈原”为题作文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自测: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通假字,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特点、词类活用,师生共同归纳。

通假字反——离——见——指——濯——绌——内——从——学与练设计:一.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口诛笔伐伐薪烧炭南山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二. 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明道德之广崇蝉蜕于浊秽厚币委质事楚泥而不滓其后楚日以削时秦昭王与楚婚三、特殊句式:A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B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四、巩固练习与应用古今异义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奈何绝秦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特殊句式A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 1、遂绝齐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3、以出号令自主探究:一、请同学们继续探究课文把握屈原形象,上节课圈点五个字:任、疏、绌、迁、沉沿着屈原的人生轨迹,感知屈原形象。

探究过程:1为什么任?2为什么疏?3被绌以后楚国怎样?4为什么被迁?5为什么自沉汨罗江?纵观全文,我们不难想象屈原的悲剧结局:“屈原不禁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对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竟无一人了解我啊!最后是屈原被迫无奈,愤恨之极,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以死表达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

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明确: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相关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介绍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2、翻译朱熹传:原文: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中进士第。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