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姓名: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概括屈原生平。
2、学习一、二文段,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
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
1、回顾作者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情况。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约公元前90年),字,西汉、。
著成《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其为、。
2、了解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
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
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离骚》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
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
曲名…劳商‟的异写”。
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
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
迄无定论。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
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
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
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
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
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
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
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
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
文部分(有删节)。
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
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
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
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
“悲其志”的叹惋
二、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既绌()
商于( ) 屈匄()既咎( ) 眷( )顾相随属( ) 唐昧()憔()悴( ) 啜( )其醴( ) 物之汶汶( )者乎
罹( )难枯槁( ) 温蠖( ) 汨( )罗被( )发渔父( )
三、整体把握
1、速度全文,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10) :
第一层(4-7):
第一层(8-10):
第三部分(11-12):
2、找出文中叙述和议论段落。
3、速读文中记叙性段落,用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课堂探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知识。
2、了解屈原和《离骚》。
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4、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二、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大意。
三、朗读课文
分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随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四、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 、齐读第一段
2 、解释重点词语
闻:志:治乱:娴:
入:出:图议:任:
3、翻译句子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4、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一)学习第二段
1 、齐读第二段
2 、解释重点词语
同列:害:造为:属:夺:
与:莫:伐:疏:
3、翻译句子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巩固升华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2、翻译句子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