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孔子》这部片子前,我已多次听说过它。
可从来也没去看过它,总觉
着它可能会是一部无趣的教育片。
我难以想象,作为开启了枪战片、赌片等类型
片先河,成为香港“暴力美学”风格电影代表人物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会是怎样
的一个孔子。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
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
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文强。
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民国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文强”。
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
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
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
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孔子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但你
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孔子。
片中颜回落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不值,但这是他
的选择,也并不影响我为之感动,震撼。
清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夫子的
焦急无奈、悲痛呼喊,颜回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潜入水中及他最后沉入水底时手中
依然紧紧抱着的竹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
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
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
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
不
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
孔子回国。
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
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
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
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
“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
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
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
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
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
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
“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
”突然想到,现在的“周公解梦”一说是否与孔子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有关系?于是经过一番查阅,它们果然是有关系的。
正是因为孔子说了此话,久而久之,后人渐渐就把做梦叫做见周公,后来又发展成了周公能解梦。
于是有
了现在的“周公解梦”。
整部电影,让我欢笑有之,感动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对我们的至圣先师有
了更多了解,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子曰”。
虽然许多人批评影片改动了不少史实,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若完全按照史实拍摄,这也就不再是电影,而是纪录
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