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1000字电影《八佰》观后感1一条苏州河,一岸是枪林弹雨的人间地狱,一岸是霓虹璀璨的人间天堂。
人与人的隔膜障壁,近乎绝望的刺眼对比,再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真实的上海,真实的中国。
占据整个画面的看客,从未觉得死尸沉重,他们永远以看的姿态游走租借,以看的麻木求得现世苟且,并以此成为远离战争、远离苦难的“胜利者”。
河的对岸,白的雪、夜的灰、黑的脸、红的血,是战士身陷重围、背水一战的色调。
中国农民是喜欢大红、大黑、纯白的,而此时的颜色,是流血牺牲的鲜红,是毫无出路的黑暗,是象征死亡的惨白。
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滋养了劳苦百姓的淳朴善良,误入“八佰壮士”的农民,端不起杀人的枪杆,他们颤栗、害怕、畏缩,却在日本一次又一次的激烈围剿中,在战士慷慨赴义的壮烈牺牲里日渐觉醒。
仅13岁的小湖北,跟随着叔叔哥哥落难逃命,却在偶然交错间被带入四行仓库。
他看着对岸的灯光戏曲,眼中唯一的光芒是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
所有人都照顾他,七月给他带来洋饭店的蛋糕,端午告诉他打完仗一起去照相。
然而战争残酷,战火无情,叔叔被日本人切腹示威、七月被窗外飞过子弹一枪毙命、端午在对抗敌方战机中掏空五脏六腑,爱他的人、可以依靠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在眼前骤然离世。
他隔着窗户、隔着江、听着戏,活着不再是唯一祈求,流下的泪越是滚烫,反抗的决心就越坚韧。
后来,他不再流泪,不再畏惧了,他跪在冰冷的尸体前吃下七月给的洋蛋糕,他抢过朱胜忠的酒说“老子不怕”。
他放弃活的机会,用小小臂膀端着枪,眼神坚定地盯紧前方,恨不得一枪毙了日本兵!随着镜头在“浴血奋战”与“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民族的悲剧性也在不断加深。
八佰壮士像是个孤独的存在、孤独的个体,即使绝望的死亡感、无力感深入骨髓,却丝毫未动摇战士上阵杀敌、为国献身的忠肝义胆。
他们愿以舍生取义,叫醒对岸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打破瞒与骗造就的大泽,摧毁被“夜气”笼罩的鬼气森森的世界!一个命令传来,最后的突围战即将打响。
照明灯时隐时现,日本兵早已埋伏高处,火力集中扫射,壮士浴血奋战,子弹穿过血肉之躯,沸腾的鲜血如同溅落的牡丹,染红了夜的黑,浸染了雪的白。
生死的瞬间闪动,重重敲醒了沉睡的国人,他们终于正视起淋漓的鲜血,掀翻横在身前的铁网栅栏,伸出拳头和双手做出应援。
画面由快转慢,最后戛然而止……先烈的死能转化为后人的生,多年后,东方明珠赫然矗立,高楼林立中四行仓库弹孔依旧残留,不同的是,现世是一个人之而为人的崭新世界。
整部电影镜头细腻,细节丰富,触动人心,值得影院观看。
电影《八佰》观后感2且不去评价《八佰》还未上映就已被热议,或是被吊足胃口的观众对票房的贡献。
单从影片本身来说,很可惜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先说好的方面。
影片花大量镜头表现士兵们在战争中的众生相,每个士兵都是战争的主角,是此片的主角,淡化主角也是导演力图演绎的一种新形式。
影片整体张弛有度,既有枪林弹雨的紧张,又有交战间隙的休闲,形象地再现了“坐在河边的咖啡馆中,一面喝着咖啡,一面看着中日军队激烈交战”的奇观。
情节安排以时间轴为线索,没有拖泥带水,舍身炸敌、坚守旗帜等情节的铺垫和展现恰到好处,催人泪下。
影片总体色调和镜头运用成熟,颇有商业大片的风格。
然而追求这些好的方面也束缚了导演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好题材拍成经典。
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做到了“全员主角”这个目标,刻意规避了可能出现谢晋元的镜头,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作为指挥官的谢晋元不可能被绕过不提,于是后半段导演又开始极力塑造一位民族英雄。
然而导演似乎很矛盾,除了决策升旗外,谢晋元几乎被描写成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军官。
也许编剧或导演并不知道战场指挥官对于整个部队的重要性,虽然军人本当无条件服从命令,但如果没有前线战场随机应变的指挥,训练再优良的部队也是一盘散沙,八百壮士不可能撑得过一天。
此外,从个人情感上说,导演和编剧既不是上海人,又不是谢晋元的亲属或老乡,应该也不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迷,为了实现“八百壮士人人平等”的“创新”而牺牲掉谢晋元的英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此引出本片的另一个不足,就是整个故事究竟应该忠于历史还是应该进行所谓的艺术加工。
故事片不是纪录片,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情节、每一帧画面都准确反映历史原貌,但这类有真实故事背景的题材仍应以史实为基础,表现手法可以适当艺术化。
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白马和老鼠作为象征意义。
只不过为了象征而象征,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删掉白马的镜头反而能让影片看上去更真实些。
而且以白马借代赵子龙,进而表达赵子龙为国,比关公的为兄弟境界更高,真是有些可笑了。
若要细究起来,赵子龙为蜀国与曹操作战,那不是内战么?与八百壮士抵御侵略哪里可以类比。
类似卖弄小机灵但弄巧成拙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玉芝吾妻爱鉴”遗书,比如穿插方记者拍的黑白“史料”画面,特派员突兀“神反转”的表态。
就连片名,也故意用“佰”字代替“百”字,大约本意是想用单人旁隐含表示八百个人,或是出于搜索引擎优化的考量,可是从文字的角度分析,八佰是个病词,只能说是故意造出个并不需要的专有名词。
撤退前十四小时的倒叙,在整个影片以时间轴为叙事顺序里显得非常不和谐,值得商榷。
楼顶保卫旗帜打飞机夹杂了漫天飞屑的特效,也与整个影片干净利落没有硝烟弥漫的画面不协调。
沥沥拉拉出现的片头字幕和片名,略微打破了影片的紧凑性。
好在这些都瑕不掩瑜。
此外,网上还有观点认为此片没有把日军描绘成蠢蛋,传闻之前屡屡不过审是因为美化国军,都算是抗战题材影片的重大突破,甚至说成是“新标杆”。
重不重大、标不标干不知道,但这些并不足说明《八佰》没有糟蹋一个好题材。
电影《八佰》观后感3管虎导演宣发时期找抗日跑将孙元良后人站台,要知道当时下令是让孙元良驻守四行仓库,结果他脚底抹油,留下谢晋元和手下的兄弟打一场必死的战斗。
而华谊兄弟为了迅速补齐疫情期间的损失,让去年营业额低于200万元的影院先交35%的费用,才会让电影正常放映。
这无疑让“不开小亏,开业更亏”的影院情况雪上加霜。
基于这两点,这电影就活该被喷。
但看完电影之后,我只想从单纯的影片角度去聊这部片子。
也就是说,我会和你一起骂管虎和华谊兄弟,但不会骂这部电影。
还会大力夸这部电影。
这就是辩证统一的看待事物。
整个演出阵容不仅展示导演的强大号召力,也可以决定电影的下限。
当然王晶的电影除外哈哈哈。
毫无疑问,张译、姜武等人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就有了强力的保底。
这部电影本身的上映过程就十分有趣,先是不过审,后是疫情,就算是当年《无人区》都没有这待遇。
如今一上映,就可以引爆早已饥渴的电影市场没有任何意外。
当然也有很多人讲到预期太高导致观影感受一般,这个没有办法。
首先横向比较一下其他国家战争电影,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国家为了一个大头兵派了一队人马去救援,强调了美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虽然如今懂王的操作已经让上百万人的美国梦破碎。
同样宏大又真实的战争场面,同样感人的剧情,小队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小人物在与时代大背景下的渺小。
《八佰》中也有相应的刻画,虽然管虎的功力不及斯皮尔伯格,但已经讲出了一群血性中国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抗争故事。
韩国的《太极旗飘扬》,这部电影与《八佰》的相似之处在于,导演设立的巧妙对立。
在《八佰》中,实际上分为三个阵营:日军、国军和租界。
同时也处于不同地形,日军占据了残破的上海,国军驻守象征上海的四行仓库,租界最为奇妙,虽然地处上海,但是却代表了国际社会。
《太极旗飘扬》的对立在于,亲情和国家的联系与对立。
一对兄弟都是韩国人,被迫参军后因为一次战斗,哥哥被炮弹余波波及,导致脑子出现问题并且被俘,成为了朝鲜军人并且因为勇敢屡立战功,结果兄弟俩战场相逢的一刻,伴随着炮弹和子弹相认,哥哥为了弟弟,最终清醒,被杀。
这部电影和《八佰》的共同点都在于有写实的战斗描写,悲怆的剧情以及神似的对立设定。
《八佰》做得更好的在于,使用了群画像的方式,基本上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点。
我特别讨厌那些说电影角色们都标签化了,试问,说起姜武角色的”瓜怂“,难道从头到尾都是畏畏缩缩?最后谁坐在高射炮上的?其他角色能在四五天的战斗中展现什么变化?杜淳的谢晋元,魏成的连长,李晨的角色等等这些在片中都是成熟的军人,都是老兵了,他们早已有为国捐躯的觉悟,这觉悟难道不是比那七十万国军都要大的变化?!说起战争片,怎么能少得了德国。
无论关于一战还是二战,这个国家都相当多且精彩的电影,彪炳影史。
不必说《窃听风暴》不必说《钢琴家》,不必说《冒牌上尉》……德国战争片更多是通过电影,传达对于战争的反思和抵制。
说回《八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很多,但最深的属于那匹奔驰于战场的白马。
个人解读为,它不仅代表管虎想要表达的那种男性独有的浪漫,以及对于冷兵器时代,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还代表着当时军人在最后时刻,如同赵子龙一般,爆发出的无限勇气。
其次在于,整部电影都是由方言组成,显得格外接地气。
民国时期,士兵们大多是穷苦出身,当然不会什么雅言,操着一口家乡话,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
个人猜测,方言将成为越来越多导演的尝试,并且成为主流。
但也有局限性,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方言差异过大,我在深圳听粤语都一脸蒙比。
这部电影,也是在大银幕上,首次将国军的位置摆在了正面。
这股风气,虽然不知道最早是谁,但我印象中最早给予国军正面形象待遇的是《亮剑》。
楚云飞其人,就是十分理想的军人形象。
刚正不阿,目光长远,与李云龙惺惺相惜,在书中最后李云龙自杀后,他通过广播给李云龙的悼词,催人泪下。
电影《八佰》观后感4周末,闲得慌,有时候觉得天天上班才好。
下午,宫先生说去看电影吧。
一拍即合。
小区对面就是影院,疫情以来,一直关闭着,直到最近才开。
在猫眼上订了票,90元两张,是深圳的行情价。
在电影院楼下的奶茶店里买奶茶时,看到有优惠的电影票卖,只要15元一张,有效期到9月底。
毫不犹豫买了两张,已经买的票不能退,留着,什么时候想看了就过来看吧。
选的电影当然是最近才上映,口碑好到炸的《八佰》。
路上宫先生科普了一下,说这是真实的故事,讲的是1937年国军八十八师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事件。
我对战争和历史没有太多研究,就当故事听了。
电影很长,跟之前的抗日神剧,在基调上就不一样。
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但看到现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在那个时候被炸得只剩下租界一块正常的地方时,也不免震惊。
影片拍得很真实,最感人的地方当然是以陈树生为首的几个士兵,身绑炸药,从楼上一跃而下,用人肉炸弹粉碎了日军的铁甲攻击。
我承认我泪点低,看到这里时,我泣不成声,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想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少个陈树生拼了命换来的啊。
电影中有一匹白马,我一开始不知道这匹马的意义。
在枪林弹雨之中,一匹血肉之躯的大白马的出现,似乎与环境有点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