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中学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活动的拓展》马莉莉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中学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活动的拓展》马莉莉

广州大学2016-2017 学年第 1 学期考试卷课程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考试形式结课论文学院人文学院专业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号2111612056 姓名马莉莉中学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活动的拓展案例呈现:《身临其境亲身体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教学对象:9年级汉语高水平学生。

对象特点:正处于认识社会、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发展阶段,非常好动,也喜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新颖的见解和看法,更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习得汉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提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了解中国文明及文化,主动地运用汉语,促使学生积极负责地参与不断变化、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

在中秋来临之际,计划用8个课时完成以下活动。

对象是9年级汉语高水平学生。

1、学习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课时)作业: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配乐词朗诵,并录音。

2、请糕点厂的师傅教学生做月饼,请糕点厂代烤(2课时)作业:查找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和传说。

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学生们非常兴奋。

他们其中有的曾经吃过月饼,但从没想过月饼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的说从没有见过月饼,更没想到自己有机会亲手制作月饼。

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他们还不断突发其想,用汉语向糕点厂的师傅提建议,比如把月饼做成心形的,把月饼做成奶酪的等等。

3、学唱经典民歌《明月几时有》(1课时)4、欣赏同学们自己录制的配乐词朗诵(1课时)5、茶话会喝茶、吃学生自己烤的月饼,讲述及讨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来历以及传说(2课时)作业:制作以中秋佳话为主题的报告在茶话会的讨论中,一位台湾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并展示了嫦娥仙子的年画,同学们对嫦娥为什么要奔月的心理活动和奔月后的生活有浓厚的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向学生展示了活动的实施细则和最终报告评估细则。

同时,学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们希望把一部分自己做的月饼作为节日礼物送给父母,邀请父母一起过中秋节,并在其他汉语班表演唱《明月几时有》。

由于学生参与到了部分的活动策划中来,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回首我的中学时代,接受的是传统的、较刻板的中国式教育,当我在高中时期第一次听到流行歌《明月几时有》时,我开始搜寻初中时期学习这首词的记忆,而记忆中除了能背诵整首词和了解词作者之外,其他的教学内容却再也想不起来了。

今天,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了避免刻板学当中的弊端,我设计了以上教案。

制作月饼、吃月饼、唱歌、讲故事等环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中秋节的内涵以及中秋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寓教于乐的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最后的评估报告中也体现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浓厚兴趣和较为深入的了解。

案例分析:中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一群11-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认识社会、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发展阶段,针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促使学生积极负责地参与不断变化、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习得汉语言知识,更在于提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了解中国文明及文化,主动地运用汉语,融入当地华人社区。

要达到上述两个目的,教师在讲习教材内容之外,还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很多同学选择学习汉语的理由是对中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感兴趣。

那怎么在我们的教学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广阔的了解和更深入的理解呢?显然,靠学生反复阅读一篇文章,靠老师的口述介绍,是远远不够也是行不通的。

教师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感受。

在拓展活动过程中学生既能享受乐趣,又能亲身体悟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

在该案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们学唱民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且让同学们亲手去制作月饼,并开展茶话会来讲述及讨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来历以及传说,最后以制作以中秋佳话为主题的报告作为作业。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提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生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中学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对于成人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更象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因为,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象主要是成人,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到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外籍人士大量涌入,为我们带来了一批小留学生。

而且国外学习汉语的中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面对着全新的市场,有待发展完善的新学科,较少的经验成果展示与交流,作为中学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在前进的路途中不免有很多的矛盾与困惑。

根据中学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结合上述成功的案例,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拓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以及在设计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中学阶段开展课堂活动的特点。

一、中学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要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必然性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早期,他们非常好动,也喜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新颖的见解和看法,更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于他们来说传统的较为呆板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奏效,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采取以往的生词讲练、语法讲解、听力练习、造句、作文等传统的授课方法之外,更应该结合灵活多变的课内外活动,提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创设实践性强的的语言氛围,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汉语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适当地赞赏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使用汉语的自信心。

尤其对于欧美学生来说,他们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不适应,而更接受一种开放式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

如在该案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制作月饼的过程中,并用汉语向糕点厂的师傅提建议,比如把月饼做成心形的,把月饼做成奶酪的等等。

而且让同学自己录制视频或音频展示自己的朗诵作品,并给与及时的点评,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的学生们的积极性。

中学生在学校学习汉语和社会上的外籍工作人员学习汉语不同。

工作人士学习汉语大都为了方便工作,因此更注重语言功能的习得,只要学会听、说就可以。

而中学生们不仅要参加学校的汉语考试,更多的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将来申请大学和找工作之用,因此,不可避免要面对枯燥的生词、语法板块。

然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语言的学习兴趣。

把单调的生词、语法板块变得“可爱”起来,是中学对外汉语教师的必然选择。

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任何阶段,汉语零起点、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只要教师用心去拓展教材内容,巧妙引入中国历史文化,善于总结、积累和引入现代社会生活经验,要做到寓教于乐也是完全可行的。

比如,有老师曾经把传统的猜字谜游戏引入到枯燥的生词评估中来。

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把这一阶段的部分生字、生词编成谜语,把谜面写在五颜六色的彩带和气球上,悬置于教室中,学生一进教室就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地开始猜起了谜语。

猜字谜活动之前预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计算成绩。

于是同组的同学就聚在一起,商讨、切磋谜底。

有的在查字典,有的在不断朗读谜面。

最后,成绩优异的组将获得一份礼物。

猜谜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连平时最懒散、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不牵累别的组员,也不停地奔走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四处请教。

通过简单的猜灯谜游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复习生词的效率,相比枯燥的听写生词或造句的复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活动显然是更加高效的。

二、中学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是和教师的教育目标、教师在分析教学材料时是否进行深入思考息息相关的。

这就仿佛教学材料是一张白纸,把它变成怎样的一幅图画,完全靠教师的匠心和巧手。

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时间的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培养学生以积极负责的姿态参与不断变化、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

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光靠分析、讲评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目标,延伸教学材料内容,拓展教学活动。

对外汉语教师在采取以往的生词讲练、语法讲解、听力练习、造句、作文等传统的授课方法之外,更应该结合灵活多变的课内外活动,提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创设实践性强的的语言氛围,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汉语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适当地赞赏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使用汉语的自信心。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任何阶段只要教师用心去拓展教材内容,巧妙引入中国历史、文化,善于总结、积累和引入现代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课堂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寓教于乐中不断获得新知识。

三、中学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拓展时的注意事项1、课堂活动拓展应该紧跟教材中的语言点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选在中秋节前教授高级班学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宋词是非常和时宜的,将中秋传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水调歌头》这首宋词的意义,更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中华传统节日理解。

我们的课堂活动设计应该是根据教材中的语言点而设计的,毕竟我们教授的是一门语言,在教授语言时适当加入代表该语言的文化内容或当下生活时事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使活动处处能练习到所学的语言结构或生词,不能纯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

2、要合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的比重“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多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练习离不开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

我们设计课堂活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言点和文化的理解,在教师在将文化内容加入到课堂中时,要注意“以语言点为主,文化为辅”,即注意把握活动设计中加入文化内容的量,避免把一堂语言课完全变成文化课。

参考文献:[1] 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2]国际文凭组织《语言A指南》2002年8月版[3]国际文凭组织《语言B指南》2000年8月版[4]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04-01.[5] 张慧敏 .基于问题解决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3[6] 刘纯旺.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西北大学,2012[7] 吴勇毅,曾金金,信世昌,徐子亮.《第一届东亚华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