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2、学习材料的重点
确定学习材料重点的准则是: 1)既是课文所安排的语言点,又是学习者以前没 接触过的新内容 2)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 3)学生不易辨别而又常用的同义词或有一个词素 相同的词语 4)某种表达功能所常用的句式或句子
5)课文所表达的有关中国文化习俗或价值观念的 内容
教学写教案时,这五个准则供参考,但并需要 五个齐备,选其一二即可。
(五)提高教材可懂度
提高教材可懂度在于把书面的材料化成系 列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习者接受和消化教材 内容。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一般有: 1、分段和归纳:备课考虑引导学生分段并归 纳大意。 2、难词难句的解释:难词,可采用直观法、 讲成语故事、造例句、情景教学;难句,利用 语法层次分析理清意义关系,联系上下文揭示 句子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思。
第五章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拙手偶拾(六)
晋朝道人许旌阳真人格言“十无益”(后为林则 徐奉为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三)对学习材料的地位和价值的分析
教学任务的分析和确定有两种:一是整个学 期的,一般是一本教材总的教学任务;二是分课 的,一般是以一篇课文为单位的教学任务,教师 既要明确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也要了解和分析 整本教材的知识系统和技能系统。
对每一篇学习材料地位和价值的分析,可着眼于: 1、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后续知识的基础 2、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培养某种技能的必要条件
二、教案的撰写
教案的构成要素 1、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 2、课时分配及分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本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归纳、演绎、 串讲、讲---练、练---讲、听说、问答、 对话、复习、做练习等) 5、复习旧课(提问、检查等) 6、导入新课(以旧联新、文化背景介绍)
7、讲解新课——由下列步骤组成 1)朗读(个别读、齐声读、跟读、分角度 读、默读等) 2)词语解释(选择难词,补充释义) 3)分段 4)难句解释 5)提问和回答(提问的问题和回答的要点) 6)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7)语法点的讲授、操练和小结 8)解释有关的文化内容 8、巩固新课(课堂练习、复述或小结) 9、布置作业
3、学习材料的难点
重点并不是难点,难点不一定是学习的重 点,难点可由老师临时发现,也可事先预测: 1)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文化知识 2)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疑难句子 3)语言点中极易受母语干扰的部分 4)学生说话和写作中经常性出错或者故 意回避的部分(主要是词语和句式) 5)汉语所特有的、又很难转化为技能的部 分(如“把”字句等)
教案撰写的注意事项 1、教学目的要求的撰写
教学目的要求力求明确、具体、要陈 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要反映学习结果 的层次性:记忆、理解、运用。
2、五大环节的安排 上新课五大环节均需有,复习课可减 少一些环节。
3、教学步骤的组织
朗读、词语解释、分段、难句解释、提问和问 答、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语法点讲解、操 练和小结、解释有关文化内容这些讲解新课的步 骤不是千篇一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例句的拟造 5、问题的设计 6、文化内容的确定
3、语法规则的举例:注意所举例子的类型性。
4、问题设计:带着问题学,是效果较佳的方式。 阅读课运用很多。有引导性的、思考性的、启发性的、 系列性的。 5、练习的设计和补充。总体说来有三类:一类 是理解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消化类,有助 于记忆所学知识,三是应用类,有助于知识转化为能 力。
6、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直观的东西更易接受, 教学上的直观包括:图表式(包括电视、录像等)的 教具,一种是储存于学习者的经验模式。 7、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情景的设计和营造要贯 彻现实性原则(符合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实用性原 则(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本章主要内容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 二、教案的撰写 三、组织教学 四、文化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五、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
复习: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p43 教学任务的确定,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一些情况: (一)对学习者先前学过的知识的了解 (二)对学习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把握 (三)对学习材料的地位和价值的分析 (四)对学习材料的分解 (五)提高教材可懂度
5、确认本课学习材料与其它课的材料是并列的知识 内容或并列的功能意念
(四)对学习材料的分解 学习材料的结构包括整本教材的体例和 本篇课文的构成。整本教材的体例体现在教 材的各个部分(生词、课文、语言点、注释、 练习等)的有机组合及编排的顺序上,整篇 课文的构成,主要看: 1)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情况和复现率
3、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交际会话中必须具备的文化 知识。
文化有知识性的和交际性的,对初学汉语者 而言,后者更重要。
4、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
知识有陈述性和程序性之分,陈述性知识只 是作为一种描述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储存于记忆库, 而程序性知识则是由陈述性知识通过程序化的训 练而转化为熟练的技能技巧。
(一)对学生学习过的、目的语语言基础知识 3、目的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把握 概括能力:具有场独立性的学习者概 括能力比较强,具有场依存性的学习者概 括能力比较弱。 推理能力:沉思型的学习者推理能力 强,冲动型的学习者推理能力较弱。 同化新知的能力:容忍倾向的学习者 同化新知的能力较强,排他倾向的学习者 同化新知的能力较弱。
2)语言点在课文中的体现和落实情况 (是个例还是充分展示)
1、学习材料的结构
3)注释部分的内容——文化的、习俗的、 句型的、科技的、经济的等等
4)词语例释所作的词语辨析情况(是同 义的、反义的还是有一个词素相同的;是本 课中出现的,还是扩展出去的。)
5)练习落实课文、生词、语言点、功能 点的情况(形式、复现率、题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