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材体系结构本套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阅读,每单元4课,全套书144课,共编入190余篇课文(一课内含多篇的,均以单篇计算);写作,每册安排6个专题,全套书共36个专题;口语交际由综合学习过渡到专题训练,八年级以后每册安排1-2次;综合性学习,七—八年级每册安排3次,九年级安排2次,全套书共安排16次;名著导读,每册推荐2部并4部自主阅读篇目,全套书共推荐36部,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安排2次,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全套书共编入48首。
(一)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
1.阅读按双线组织单元,即阅读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培养(通过语文要素加以落实)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
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七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
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因此,另外选取语文能力要素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双线组元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两条线索互相掣肘的情形,对此编写时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力求保证两条线索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
七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七—九年级”学段的起始阶段,基于该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选择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些感性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涉及高深的人文话题,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之类的主题,均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
据此选择的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在保证语文能力要素的各个点均衡排布、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根据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设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点。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4篇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
所以我们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
可以说人文主题和阅读策略做到了协调配合。
七年级各单元的主题及语文能力点安排如下:2.教读、自读两类课型的区分,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每单元一般4课,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并与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起,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框架。
现行教材以阅读方法——“精读”和“略读”区分课文类型,这样容易误导教学。
改为“教读”和“自读”,从课型上看更贴切,其中“教读”作为教学重点,与“自读”和“课外阅读”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框架。
教材力图通过这样的区分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几乎全都讲成精读课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3.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体现由教师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的理念,体现叶老一贯倡导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这种区分度,主要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来体现的。
(1)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主要由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两部分组成,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预习板块的设置在教学中受到极大欢迎,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课外绝少关注语文学习的状况。
“预习”每课2道,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调动阅读期待,或与以前所学进行勾连,或提供必要的文本解读需要的背景知识,或照应单元重点提示必要的阅读方法,或指出阅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等,目的在引导、铺垫、提高阅读兴趣等。
比如《春》的“预习”:课后练习又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层次,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以及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
“思考探究”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
“积累拓展”题,“积累”重在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拓展”则侧重拓展延伸,或仿写、续写、改写,或课外实践,或讨论话题,或比较阅读,力求让学生将文本与文本以外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这样的作业系统贯穿整套教科书始终,从课前预习到课后练习,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理解到语言积累,再到课外拓展,多层次,多途径,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配合课文的精读,培养和建构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2)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是本套教材着力改革的内容,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没有设置练习,目的是加大自主阅读的力度。
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
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既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同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例如略读课文《窃读记》后的“阅读提示”:这篇文章比较长,作者通过富有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主题的结尾,把文章写得起伏有致,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开头连续设置悬念,让读者不断地追问“她要干什么”,谜底揭开一角时,却又突生变故;结尾,读者预感要发生什么时,又有出人意料的转折。
可以根据本单元的默读要求,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并在你想问“为什么”或“以为会怎样”的地方做个记号。
读完后再想想,这些悬念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对结局的揭示有什么好的效果。
这样的写法在我们自己写记叙文或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学着用一用。
读书是一种高雅的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本文通过对窃读时“我”的动作、心理的细腻描写,真实再现了小主人公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读来让我们感动。
名家谈早年读书经历的文章很多,可以找几篇来读一读,比如冰心的《忆读书》、冯亦代的《书癖》、柯灵的《书的抒情》等。
4.教材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大古诗文的比重,合理编排古诗文的相关内容。
为了与小学阶段衔接,降低难度,七年级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每单元根据单元主题选择一课古诗文进行学习。
八年级以后,增加古诗文阅读比重,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为了分散学习难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改变以往集中放在最后两个单元的做法,分别安排在第三和第六单元。
除了单元安排,再加上每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全套书一共选编古代诗文124篇(首),约占总篇目数的51.5%。
此外,每册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专题,既提供了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也引导学生为完成专题活动自己去查找相应的材料。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古诗文的选择重在培育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例如谭嗣同《潼关》首次入选教材,都是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的。
古诗文的学习,除了重视诵读的基本要求、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文本内容的把握外,格外强调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思想精髓,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此外,教材注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选入反映革命传统的篇目20余篇,如《纪念白求恩》《沁园春·雪》等;加大体现国家主权意识篇目的开发和编写,并注意体现法治教育的精神,均选入了若干篇目,如《土地的誓言》《人应当坚持正义》《出师表》等。
5.根据课标对识字量的规定,本套教材重视生字、词语的积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汉字审美意识。
这一方面内容是通过课文后边“读读写写”栏目实现的,有几点需要说明:(1)“读读写写”是以词语形式体现的,词语当中包含着要求掌握的生字,比如单字成词主要照顾的是生字; (2)这些要求掌握的词语主要是参照课标中的《字表(二)》,用专门设计的软件筛选出来的,避免了以往教材的随意性;(3)所有词语是专门请国内知名的硬笔书法家专门书写的,七年级是正楷,八年级以后是行楷,落实课标对书写方面的要求,增加审美的因素;(4)有的词语看起来很简单,但因涉及要求在本阶段掌握的生字,所以收录;(5)有些词语看起来要求掌握更好,但因其中的生字在本阶段未要求掌握,所以未收录。
(二)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本套教材的写作专题,尽量与各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