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传播的基本过程
意义 • 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
析了传播的过程。 •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
的理论框架(范围和基本内容),从而使传播 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 1、直线性:即传播学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型、单 向性传播过程。
• 2、孤立性:即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 程的联系。
他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 播活动进行了分析。“5W”模式界定了传播 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
远。
“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2 、《半边天》的5 W 要素解读(课外练习)
Says What 雅虎搜索(阿虎篇)
《阿虎篇》的主要内容:女知青范冰冰与 一只名为阿虎的黄狗为伴,一次,范冰冰 坐长途汽车回城,从农村到城里600公里, 坐长途汽车要四天,没想到的是忠心的阿 虎因为舍不得主人,一直尾随汽车奔跑, 前两天都成功追上主人所坐的车。然而, 第三天,主人下车后却没找到它。当主人 范冰冰呼唤着阿虎的名字,苦苦找寻自己 的爱犬时,有旁白想起:“雅虎搜索,帮 你找到它。”,“生活,因找到而快乐!”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 ,并非完 全被动,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 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 是连接传播过程中 各要素的纽带 5.反馈-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 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 思考: 信息与讯息有何区别?
评价
意义
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 a. 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社会中进行的,
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 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b.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
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也为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 下了基础。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 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 究。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 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 或专门的机构。
对传播的基本结构模式的探索从孤立到系统,从单向线性 向循环性及螺旋性,由静态向动态,由要素性到结构性, 由表象到抽象,
5、最早的传播模式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模式(Aristotle Model)。它载于《修 辞学》(Rhetoric)一书中,扼要提出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演 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
第五讲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主要内容
• 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特点 • 模式与传播模式 •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学习目标:
• 1、 明确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 掌握传播过程的理论要点;
• 2、 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之间的关系,认识 和了解各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和特点(概要)
(一)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 讯息;媒介;反馈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 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以《半边天》栏目为例解析拉斯韦尔的5W模式
1、《半边天》栏目介绍 《半边天》是中央电视台开办的国内最早的女性
栏目,自开播以来,始终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 逐步确定了“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的宗 旨,着力于展现当代女性风采、维护女性权益、 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以促进整 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 2、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环节,而在于解析传 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
现场就地撒尿情况严重(续前)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现场,大批警察正在现场处 理,触电身亡的男子躺在京广铁路的路基旁边。记者在 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线烧得黑黑乎乎的,像烧焦 的烤鸭。通通酒店旁边有一座天桥,天桥上面是环卫工 的工具房,工具房后面有一根粗大的水管连着桥通过, 桥下是京广铁路。桥距离铁路约有10多米高,铁路旁边 是供列车用的高压线,桥离高压线约有3米左右。该路段 比较偏僻,附近一些地方十分肮脏,一些人就地撒尿的 情况十分严重,在现场一股刺鼻的尿骚味,熏得人想作 呕。
2.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 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3.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 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 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4.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 子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 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
雨水化妆品——罗纳“痘”多?哎,进球不如发痘 多!
雨水化妆品——李奥“痘”多?情窦难抵痘痘多!
思考:以下一则新闻稿在传播过程中是否 存在噪音干扰?
天津北方网报道:一男对京 广铁路高压线撒尿被烧 成“烤鸭”(图) 死者就是站在图中 所示天桥上撒尿,掉在 380千伏铁路高压线上 触电身亡的。 http://www.enorth.co 2003-11-03 08:58
该事件未影响铁路运行(续前)
事故发生后,记者随即电话采访了铁路有 关部门,对方告诉记者,铁路高压线电压有 380千伏,出事时正好有一列车经过此运行区 间,由于铁路高压线路安装了自动漏电开关, 没有对南来北往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记者 在现场时也看到一列列车经过,京广铁路没有 因此而受到影响。对此,附近居民认为,该男 子是自吃苦果,他们反映,由于该路段流动人 员较多,一些外来民工经常聚集在此,有的人 不知羞耻经常在此撒尿,希望有关部门对此路 段加大整改力度。
(2 )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①简介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和韦弗在《传
播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运用数学原理提出了有关传播 的直线(线性模式),成为传播过程模式的基础。 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绘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 程,由5个正功能和1个负功能因素(噪音)构成,该 模式的图解:
三、主要传播模式
1、直线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2、循环模式:人际循环传播模式;大众循 环传播模式
3、互动模式:德弗勒互动模式
(二)线性模式和循环互动模式
“ 犹如行为
1、线性模式
科学的达尔 文”
(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发表的《传
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
二、关于模式(概要)
1、定义; 2、功能; 3、特点 4、传播模式 5、最早的传播模式; 6、传播模式的构建方法
二、关于模式
1、什么是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
的一种方法。 2、模式的主要功能: 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为
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的图景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
2 、循环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 简介
美国传播研究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 的“基本传播行为的模式”的启发下,在1954年提出了一 个传播的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进行》。
评价
• 特点:凸显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
• 1、这个模式里没有传者和受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 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 用之中。
• 缺陷
• 它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 环节,如果把此模式应用于人类社会传播是行不通的。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第一、将传受双方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第二、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第三、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
统的过程。
思考:以下几则广告是否有噪音干扰?
一男对京广铁路高压线撒尿被烧成“烤鸭”
一男子站在广园西天桥上向京广铁路高压线撒尿被 电死 事件未对铁路列车造成较大影响 昨天上午9时15分,一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广园西路 通通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 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毙命。幸好铁路职工对 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京广铁路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 影响。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
相濡以沫型(黄药师) 一见钟情型( 段 誉 ) 阴差阳错型(神龙教主 ) 有缘无份型(乔 峰 )
用情专一型(不 戒) 机缘巧合型(虚 竹) 死打烂缠型(韦小宝) 坎坷波折型(小龙女)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
一厢情愿型(仪 琳) 用情不专型( 段正淳 ) 因爱成仇型(李莫愁 ) 贪图富贵型(杨 康 )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体现为讯息在特定渠道 内的流动和传受双方的互动。
2、 序列性——链式结构是传播过程的 序列性的体现。
3、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是各要 素、各环节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
补充: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
1.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不是传 播者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的单向过程,而是传播者与 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 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 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 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 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玩世不恭型(周伯通) 移情别恋型(岳灵珊) 始乱终弃型(公孙止)
爱情模式
3、模式的特点: (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