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过程的五要素

传播过程的五要素

1、传播过程的五要素:1传播者2受众3讯息4媒介5反馈
2、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3、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权利:1传播权、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4媒介监督权、
4、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5、传播学的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6、卡尔·霍夫兰及其助手通过实验发现,在“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两种版本的劝服讯息中,“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而“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7、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8、传播效果发生的效果层次: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9、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3、受众: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则是大众传播的受众。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

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的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收者的社会人群。

4、传播: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的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系统的运行。

5、传播者:又称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法主动用于他人的人,是指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6、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成为“把关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三、简答
1、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

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2“使用于满足”的基本特点
四、论述题
1、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四个阶段
答:一、枪弹论: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
二、有限效果论: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授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

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

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代表性理论: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论等。

三、适度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代表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知识沟假说等
四、强大效果论: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代表性研究:沉默的螺旋假说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