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杨路楚考试题型1.填空题(15%);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4.简答题(25%,5个);5.分析题(15%);6.论述题(20%)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1、德国民族心理学(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2、法国群体心理学(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

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

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3、期望效应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

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

(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

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

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三是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四是对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情感)2.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反馈。

熟悉的他人对自我的清晰评价,使我们增加对自我的了解。

(2)反射性评价(库利“镜中我”)根据他人(不熟悉的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叫反射性评价。

(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贝姆)当个体在内部线索(如想法、情绪)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外在行为来来推断自己特征(性格、态度、品质、爱好),但大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内部线索,如想法和情绪来了解自己。

(4)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3.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及如何确立自尊影响因素:(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3)自己的内部标准: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理想自我一现实自我(抑郁)应该自我与实际自我(焦虑)如何确立:(1)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2)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件遗忘的更快)(3)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4)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4.印象形成过程中利用了哪些信息(1)外表(表情:微笑)(2)非语言线索空间距离身体姿势(文化背景)眼神(目光语)言语表情(节奏、声调)握手(3)行为5. 印象的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规律组织结构:(1)维度观评价维度(好坏维度)、力量维度(强弱)活动水平维度(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2)类型观外向、成熟、忧郁规律:(1)不同的特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因效应: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起较强的作用。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

(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的信息,但对他人却倾向于做正性的评价。

6.保守性偏差与自证预言的内涵么有。

7.刻板印象的定义及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刻板印象也称定见,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改变方法:1、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从而被解释为是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

2、要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地交往。

3、要与该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要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次校正自己的判断。

8.归因偏差理论(定义)么有。

第三章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爱情、冲突管理的定义人际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其关注的是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爱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激情、审美等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冲突管理:指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对、处理冲突。

包括两个维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关注自己的需求。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费斯克模式) 只有两种模式(1)费斯克模式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2)克拉克与米尔斯模式 会因为能够帮助对方而感到心情愉快一般不会因为能够帮助对方而感到心情愉快不会很在意对方对于双方关系做了什么贡献关注对方对于双方关系做了什么贡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回报,也不会产生被剥削的感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回报,会产生被剥削的感觉帮助对方之后,并不希望对方立即有所回报帮助对方之后,希望对方立即有所回报注重对方的需求注重公平共享关系交换关系3.人们互相吸引的原因(1)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的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4.寂寞的类型及影响寂寞感的因素类型:情绪性寂寞、社会性寂寞影响因素:A、婚姻与经济状况B、年龄因素C、人格因素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人口特征、态度、外表)(3)互补性(4)熟悉性和接近性。

→邻近性的力量:偶然的接触可能产生吸引6.人际关系的基本维度7.冲突的定义及多伊奇五类型冲突理论定义:(1)、戴维·波普诺: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2)、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多伊奇五类型冲突理论:根据冲突的基础不同,有五种类型的冲突:1)平行的冲突。

存在客观分歧,并且都知道这种分歧。

2)错位的冲突。

一方可能有一个客观的理由,而且知觉到冲突的存在,但却不直接针对真正的问题本身。

3)错误归因的冲突。

存在客观的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却没有准确的知觉。

以为是对方干的,其实却不是。

4)潜在的冲突。

存在客观的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却没有什么感觉。

5)虚假的冲突,双方有分歧,但这种分歧却没有客观的基础。

双方的冲突纯粹在于误会。

8 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行为。

9.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动机因素。

2、个人因素。

包括可能提供帮助者的人格、性别、心情等。

(1)个人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是影响其是否愿意作出利益、他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具有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在短期的需要冒险救助人他人的场合中表现比较突出,而女性在一些危险性较小,但是承诺性比较大的长期辅助行为中出力更多。

(3)心情的好坏。

心情好时,做好事的积极性比较高。

(4)助人的得与失。

3、情境因素。

包括旁观者的人数,其他人的示范、需要帮助者的特点等(1)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2)需要帮助的人与我们相似,则我们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更大。

(3)社会风气也是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10.旁观者效应概念: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责任扩散:旁观者越多,他们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就会越少。

若危机事件中只有一个旁观者时,助人行为是很可能发生。

第四章社会动机理论1.动机的含义与动机的性质含义: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性质:1、动机是一个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是人类的终级目的、欲望或需要的表现。

3、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用来满足基本动机和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4、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

5、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个体不可能对自己的动机状态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6、动机是动态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人除了极少数的时间外,很少达到完全满足。

2.动机分类(1)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等。

心理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