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

(√)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

(×)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阿德勒认为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是种健康的生活风格√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学派√与他人相处的方法自己摸索就可以知道×人生来就具有情感性和社会性√从降生以后由一个生物性的人加入到社会中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社会化是要儿童时期完成的过程×本我更多的是种角色上的一种要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得到释放幸福感就会增加。

√弗洛伊德更注重的是人的意识到的自我的发展×服从权威是学校的一种隐性教育√社会化从学校开始×青春期只在现代社会存在,传统社会并没有青春期这一说。

√理想角色是社会观念的东西,而领悟角色是个人观念的东西√实践角色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有组织的反应活动√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米德认为客我制约主我√朋友角色是一种规定性角色×一个人的自尊会决定其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生来就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各种各样的潜能,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但是不会利用这样一个潜能来自我实现。

×图式是描述人的认知结果的心理概念×完形性属于格式塔心理学里面一个概念√投射效应就是用别人的品质,别人的价值观,别人的愿望推论到自己身上去×我们对于某一类人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就是心理定型。

√归因的规则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在认知对象时我们对一个人有多方面的了解,然后做一个平均得到一个量,叫做平均模式√一个人对于自己做出做出成功的行为比较容易做内在归因√态度虽然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从众行为说明人的社会意识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态度是人的一种外在的心理状态×社会态度改变的的第二个阶段是内化×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高,相应的他就会具有劝说的权威者身份。

×社会关系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在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的性质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

√人情关系属于弱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一个对称性的辉映,否则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就不可能维持长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了人际吸引的互补性。

×人际沟通是靠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

×Y 型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非常平等×一个人去公司应聘尽力给人外向的印象,而去学校应聘又尽量给人沉静的印象,这是一种印象整饰√人在沟通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有模化性的差异√比较温柔的人有时会拍一些非常暴力的照片这是由于情境因素中的去个性化。

√有人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表现的截然不同,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实现了他内心的去个性化√从众、服从和顺从中,非理性色彩最浓的是服从×在熟悉的群体中更容易产生社会懈怠×如果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会减少,就会出现社会懈怠。

√同地区的人由于长时期在某地生活会变得更像那个地区的人,这就是群体的极化√在专制制度中,有时成员会提出与决策者不同的意见×先个人头脑风暴,再进行群体头脑风暴是最有利的办法×因素的分析等于因果的分析×荀子认为犯罪是天生的。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有了挫折感就一定会去犯罪。

×自我它是个执行者,它是一仆二主。

它同时要尽量满足本我的冲动,又要满足超我的这种限制。

√认知行为技术是一种回忆的促进策略√一个人的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成分√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是群体中的个人行为。

(√)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就越高。

(√)传播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他的专业程度、可靠性和受欢迎程度。

(√)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观点蕴含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

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及其满意程度。

(√)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是:服从、认同和内化。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从低到高层级发展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和同龄人相符,就说明他心理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

(√)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2.归因: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

推论过程。

3.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4.角色冲突:(1)当一个人拥有好几个位置时,而这些位置又彼此不一致(重叠角色)时,或者当一个人只拥有一个位置,而角色期望又互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2)一个人不能同时满足由两个角色产生的期望,这便是由重叠角色引起冲突的一例。

这种冲突叫角色间冲突。

(3)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由于不同期望而引起的冲突,称角色内冲突。

5.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6. 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

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7. 晕轮效应:个体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8群体目标:(1)群体目标指的是群体成员共同努力(2)追求所要完成或希望达到的结果。

构建: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印象管理:指个人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看法,即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形成的符合自己期望的印象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共情:咨询员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来访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社会化的类型1、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它主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2、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例如,学校里进行的教育。

3、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等。

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

如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如在移民家庭里。

5、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如生活在新兵训练所、军舰、监狱、精神病院和传统的寄宿学校等机构里的1.社会化的类型:政治,民族,法律,道德,性别角色,职业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 .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 .群体的凝聚力。

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二) 个体因素1.个性特征。

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二.自然因素(一)文化差异1 文化背景 .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员从众的程度存在差异。

2.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