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摘要: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
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关键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路径;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4-0160-04作者简介:张春晖(1972—),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4Y012)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张春晖(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公平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了著名的公平原则,一个是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原则,另一个是“最少受惠”的人获得补偿的不平等分配原则;其核心就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1](p2-5)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教育公平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关系(一)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起点公平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平等,即对于具有不同自然禀赋、依存于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社会成员,应当根据具体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倾斜地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同样的起点。
就社会成员的起点看,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可能不同,在体力、智力、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有不同,每个人出身家庭的贫富、父母的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别,城市和乡村、内陆和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这些人生起点的差异使人们不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在社会现实状况下,起点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常态,但是,不能因为起点差异就完全无视起点的公平,特别是不能人为制造后天的起点不公平。
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有目的、有倾斜地协调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更多的倾向弱势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
公共服务是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公平对象,其在群体间和个体间发挥着同一“起跑线”或“踏板”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公平,保证个人“基本能力”的平等,才能使人们真正享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
不同的公共服务对于公平分配的作用不尽相同。
如果说社会救济、补贴等服务偏重于公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那么公共基础教育则更有利于公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
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公共教·教育论丛160育,尤其是公共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消除贫困、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公平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方面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这种投入结构上的不均衡,可能对收入不平等的产生有着更为严重的影响,即公共基础教育支出影响范围的不平等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并进一步增加社会不平等的程度,或者说会产生不平等的代际延续。
所以,在对收入分配结果公平的即期贡献度上,公共教育不像救济等社会福利救助那样显著,但从其对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的影响看,对分配结果公平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深远的、更具实质意义的。
(二)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表现形式。
机会公平意味着一切能使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取得成就的机会。
例如就业的机会、受教育的机会,发明创造的机会,出卖劳动力的机会,雇佣劳动力的机会,升迁的机会,参政的机会等向每个公民开放。
它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更不承认那种由血统、门第、宗法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等级差别和特权,而只承认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和努力程度方面的差别,亦即具有同等能力,又付出同等努力的人可以获得同等机会;付出了同等努力,但能力各异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的机会。
在教育公平方面,教育机会是指:“受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每个受教育者进入教育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2](p128)教育机会的不同决定着受教育者未来可能发展的结果,对整个教育公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机会公平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个方面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受到教育的机会,不论贫富、不论男女、不论地位的悬殊;另一方面是指,在人们的才能、出身、贫富、城乡等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人们的教育机会不可能完全平等,因此针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需要为他们每一个人提供教育机会。
在国民教育中实行“最少受惠者”补偿原则是机会公平必要的平衡工具。
因此,从处于不利地位的教育群体视角来看问题,以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不利阶层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教育的分配。
补偿原则主旨是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利群体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使不利群体普遍得到由教育带来的收益,从而使得整个国家受益。
(三)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
规则公平是指社会成员都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
不公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规则不公平,认为别人利用特权取得了比自己更好的机会。
如果每个人都使用同样的规则,那么结果的不平均就是由于个人能力、努力不同而造成的了,人们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结果,这样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事实上,实行规则公平更具可操作性,因为规则公平不涉及收入的再分配,只是外部环境的净化、改善。
只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建设,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教育公平方面,要达到规则公平,一方面,需要完善法律法规。
只有健全的游戏规则,才能保障游戏有秩序地进行;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它们直接决定着教育规则公平是否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教育特权是对规则公平最大的威胁和破坏,最容易激起人们的不满和社会的不和谐。
“特权的实质就是要求社会不平等、崇尚特殊待遇。
教育特权的实质是要求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权力大小、财富多少或关系远近来分配,以满足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的特殊教育需求”。
[3](p2)二、实现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路径(一)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三大转变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构成极大的挑战;这也对当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公平发展带来了深刻挑战。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社会经济变化不大。
而现代社会则是以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社会经济变化巨大。
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引起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流动更大了;社会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的生存技能和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同时人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如何适应这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现代社会是以科技发展为重要特征的,掌握了科技发展的能力才能161··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才能在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和发展机会。
显然,教育是获得科技知识的唯一途径。
让每一个人获得平等的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机会,是确保每一个人获得平等的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的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是教育的起点公平。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法律上保证每一个适龄的青少年获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且要从经济和社会政策上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这一权利的实现。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必然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高的回报,因此,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发展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也必然在对教育的投入上产生巨大的差距。
如何让农村的青少年与城市的青少年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起点公平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和政府应该给予农村青少年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教师进入农村地区,使得农村与城市青少年获得同样的教育起点。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农村和城市地区,教育发展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无论在校舍和教学硬件,还是教学资源配备,教师的配备上,农村与城市相比,都有巨大差距,西部贫困地区差距更是显著。
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上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在社会政策上,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去授课,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让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能够留得住。
中国社会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计划经济阶段,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不富裕,在教育上投入也比较少;虽然如此,在农村和城市教育发展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尤其是起点是比较公平的。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分化,不仅农村和城市固有的差距拉大,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也不断拉大,在教育投入和差距上也越来越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人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弥补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政府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予以应对。
而教育是其中最为基本、成效也最为显著的措施之一。
因为教育给予人们知识,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它可以弥补经济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不足。
因此教育起点公平是平衡市场经济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
所以,政府需要采取法律、经济、社会等综合治理措施来保障教育起点公平,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除了中国社会的三大转型对教育起点公平带来巨大的压力外,由于人们不同出身,不同家庭条件,以及不同的个人禀赋,特别是对于一些身体和智力残障的公民,政府也应该对这些不同条件下教育公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对应的措施,确保教育起点公平。
(二)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各种教育资源向“最少受惠”阶层倾斜。
罗尔斯在其著名的《正义论》中提到保证公平的两个原则中,第二个就是差别原则。
就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阶层进行有针对性、有偏向性的政策和法律倾斜。
这种倾斜表面上看好像有失公平,但是它却从根本上、整体上保证整个社会的机会公平。
其中,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中部西部地区学生,农民工子弟等,这些群体和阶层属于“最少受惠”阶层和群体,如果国家不在教育政策和法律上对他们进行倾斜,他们就会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对他们的家庭,乃至于对于整个国家都是不利的;所以,保证“最少受惠”阶层和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是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形式和体现。
政府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倾斜政策和财政支持。
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还不是很雄厚,人均国民收入比较低,地区差异大,加上中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同个人和家庭在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经济风险时候必然会产生分化,许多家庭和个人会因此陷入贫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