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1. 优化开发区域 2. 重点开发区域 3. 限制开发区域 4. 禁止开发区域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存在以下特点: - 一是大都从国外搬来,属国内原创的理论不多; - 二是我国区域经济方面的主导理论随着政府主导政策的
转换而转换,理论往往成了政策的事后注释; - 三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主导理论无非是
在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之间相互转换。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
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 四大战略区域(亦称“四大板块”) - 四大机制 - 四大主体功能区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五节 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战略构想
一、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和内容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 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 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二)城市和乡村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1. 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2. 构造区域结构 3. 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二、区域结构及其地位分析
(三)区域结构的地位与作用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
三、产业区位商
(三)区位商的应用 - 区位商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判定优势产业以及分析全国
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着比较多的应用。在分析区域产业内部 结构时,可以对比有关部门或产业活动的区位商,研究区 域优势行业的变动及趋向,明确各部门或产业活动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差异以及重点和薄弱环节所在,从而判 断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提供依据。
-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 -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
三、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
一、我国区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 地区间产业趋同化严重 2. 地区间经济分工与协作程度弱化 3.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 城乡发展不平衡 5. 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6.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或扩散的作用惯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
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三)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 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 明,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 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发展的地域时会 以周围地区为主。只要能够基本满足所必需的技术要求、 经济效益,各种经济活动都倾向于就近组织资源、要素, 也就容易与空间上近邻的相关经济活动或区域发生联系。 而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各种经济活动采取行动的 可能性及产生的影响都将相应地减小。
- 区域结构的经济意义在于,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 散于一国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这 样才能够形成种种经济活动。
- 同时,经济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包括节约 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 结构而取得的。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
二、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1. 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出发,兼顾各地区利益,合理安排国 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实现国 民经济全局与局部的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2. 综合协调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具体包括各经济区之间、 各省之间、各城市体系以及相关城市之间等多层次关系的 协调。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
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2. 扩散机制 -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
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 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 ▪ 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 第三,某些经济活动自身特点导致的分散。 ▪ 第四,政府的相关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地区的资源、
-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 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 6.威廉姆逊的倒"U"形理论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
四、我国区域结构理论的研究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
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 集聚机制 -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
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 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 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 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 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等)、线(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给排水线 等)、网络(交通网络、通信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和 域面(城市和乡村等)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二、区域结构及其地位分析
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等向其他地区扩散。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
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3.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 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 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一、区域及区域结构
- 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它是具有明确 的地理界线的经济活动空间范围,它具有明显的要素禀赋、 经济活动、范围大小等方面的特征。而且,它还具有空间 上的排他性。
-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范围内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 - 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可以从两条路径进行:一是以单个区域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
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四)技术创新
在区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科学技术始终是最活跃和关键的要素 之一。技术创新的能力能够渗透和扩散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起着重要 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影响作用在于,一旦技术 创新取得成功,将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改变消费需求;促进制 度创新;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快于其他地区。而导致技术 创新的要素(如追求潜在超额利润的企业家,追求成功的科技人士, 面临发展竞争压力的政府)往往都趋向集中在具备创新条件的地方, 于是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技术创新在少数地方不 断地强化。
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 规律;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 空间组织问题。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一节 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二、区域结构及其地位分析
(一)区域结构的含义及要素
- 区域结构,是指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总体中所处 的区位位置及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在整个国家地域范 围内各个区域结构形成特定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 布形式,也可称之为国民经济空间结构,它是一国在长期 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四节 区域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
三、产业区位商
(二)区位商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
1. 排除了区域的经济规模差异因素,有利于显示真正的区域 优势行业,可以真实地反映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主导经 济部门的作用及其变化特点。
2. 区位商解决了地区间贸易数据问题。 3. 区位商体现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4. 跨年度的区位商比较能够显示出区际贸易格局的变动趋势。 - 缺点:区位商的缺点在于比较粗略。
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第三节 区域结构变动规律
二、区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一)区位指向 -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
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其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 其二,原料地指向。 ▪ 其三,燃料动力指向。 ▪ 其四,劳动力指向。 ▪ 其五,市场指向。 ▪ 其六,运输指向。
第二节 区域结构的主要理论 一、区域分工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