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的思考[摘要]:《理想国》一书是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综合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社会、家庭、艺术灯诸多方面。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述了自己理想城邦的蓝图。
本文主要对《理想国》中的正义之争、人治与法治的选择和几个理想现实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
对正义之争基本认同柏拉图的看法。
就人治与法治的选择,因柏拉图过于理想化,与现实有不符之处,而不支持其偏向人治的观点。
最后,谈一谈《理想国》从理想走到现实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阻碍。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正义政体教育《理想国》向我们勾勒出的是一个城邦应是怎样的。
其中包涵的许多哲学思想,影响着社会千年的发展。
虽然《理想国》写于古希腊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并且柏拉图描绘的只是他理想中的一个国度。
但抛弃这两点,本书的思想对于今天社会发展,国家法治建设,仍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简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正义正义是《理想国》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界的一个重大问题。
正义究竟是什么?虽然书中不断提到这个问题,但柏拉图并没有给“正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
不过在苏格拉底和众人的辩驳中,否定了一些错误的正义观,模糊地指出了正义的方向,让后人能沿着这一方向寻得真正的正义。
在此仅对这些错误的正义观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理想国》第一卷就列出了四种当时正义观:(一)西蒙尼德说的:“欠债还钱就是正义。
”(二)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三)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四)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观点,乍一看都有道理。
欠债不还总是不诚信的,帮助敌人害朋友是不忠诚的,正义被强者利用就成为他们的利益,小人做坏事总会占更多的利益。
但根据柏拉图的理解,对问题(一),我们要想的更全面。
如果借的是武器,而武器的主人疯了,还能把武器还给他吗?观点(二),从交友的角度看是对的,为朋友两肋插刀是讲义气。
但从正义的角度看,我们帮谁,不是按朋友与敌人分类,而是按正义者和非正义者加以区别。
观点(三),柏拉图以诡辩之术指出,若是强者一不小心将法律偏向弱者,就成为了弱者的利益了。
对于观点(四),是当时一种社会现象,较为复杂,柏拉图无法正面驳倒,只能用反诘法从侧面推翻它。
这四个正义观的辩驳过程相当有趣。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将这些观点一一反驳。
但对于观点(三),即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给出的推理过程虽没有逻辑错误,不过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反驳。
首先个人认为正义是大部分人的利益。
法律是统治者定的,而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或多或少都会偏向自己的利益。
色拉叙马霍斯说:“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法,即是正义的。
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和不正义之名。
”(339)我对这一言存在不同看法。
个人认为:正义是法律的母亲,而非法律的子女。
在一个理想的、充满正义的国度里,法律是服从于正义的,正义给了法律存在的权力,让它能更好地维护正义。
如果统治者定了一条偏袒自己而损害他人的法律,那么正义就要把这条法律否决。
这样才能做到正义的长存,把统治者的权力关进正义的笼中。
如果按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法,即是正义的。
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和不正义之名”,那就表明正义是由法律产生的。
守法就是正义,不守法就是不正义,正义就完全被法律绑架了。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若是正义确定法的存在,则唯有善法才能存在。
即便会因为统治者的疏忽,使一些法不那么合理,但也不会出现大恶的法,法能保障大部分人的利益。
正义决定法,那么正义就要约束制定法律的统治者,法律也就不会成为统治者牟取私利的工具了。
若是法律确定正义的存在,则何为正义、非正义都由法律决定。
正义无法越过法律这一级来约束制定法律的统治者,那么法律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牟利的工具。
二战中的德国就是一个例子。
法律决定怎么做是“正义”的;法律说要驱除犹太人;那么驱除犹太人就是“正义”的。
难道驱除屠杀犹太人真的是正义的吗?很明显,此处的“正义”已被法律绑架了。
此时遵守的法是恶法,遵守恶法并给他人带来恶果的就是恶人。
正如阿道夫﹒艾希曼,只会遵守希特勒和海德里希的指令,而成为千古罪人。
内心无正义的认识,而遵守恶法企图获得法律的“正义”认可,最终铸成了他平庸的恶。
所以色拉叙马霍斯提出的观点,问题关键不在制定的法律是偏向统治者还是贫苦人民,而是“为什么一定要遵守法才能算正义”。
其实我们可以预见,正义是不随人的改变、法律体系的转换而发生改变的,它应该是绝大部分人民都认同的,能够维护大部分人民利益的。
这一观点也是西方政体里的一个基本观点:凡是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政体都是正义的,否则便是非正义的。
其实正义属于大部分人而非小部分人的观点,可以用社会契约论来解释。
这一点格劳孔也有提及。
(359)当然,《理想国》中还谈到一种观点,即观点(五):“不颂扬正义的本身,而只是颂扬来自正义的好名声。
”(363)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两兄弟认为,其实人们只是希望做到表面上的正义,即看似正义的人,来赢取美名和赞颂。
而实际上若要做一个内在正义的人,在许多情况下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所以人们不会真去履行正义者的义务,而只想享受正义者的利益。
格劳孔举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古各斯戒指。
戴上他一转,人们就看不见你了,便可以为所欲为。
到那时,恐怕谁都会露出人性恶的一面。
这个问题十分尖锐,也正是当今我们遇见的一个社会问题——坏人看起来都像好人。
灰太狼不怕,怕的就是他有一天装成羊。
贪官也不怕,怕的就是他们看着总是那么“清廉”。
所以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两兄弟讲的,正是正义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需要强调社会精神和价值观,加强教育。
由于国家大于个人,故正义的性质首先体现于国家,然后表现在个人身上。
所以国家有一个正义的氛围很重要。
其次就是教育,也就像柏拉图所言的,加强对幼儿的正确教育,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思想。
所以要“注意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边得好的故事,而拒绝他们那些编得坏的故事。
”(377C)由此可见,教育在发扬正义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小灌输正确的正义观,树立讲正义的社会风气,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两点,只是《理想国》中正义的一小部分。
另外还有国家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以及正义在教育、家庭、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当然柏拉图的一些观点,如“正义不是自由和民主”等,还要结合现时有待斟酌。
就个人观点,正义应当是符合长远利益,符合大部分公民利益的指向和约束。
二.人治或法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政体的问题,认为政体分为五类,即王政或贵族政体、斯巴达和克里特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采用的正是第一种政体,王政或贵族政体,即人治,在他眼中看来是最好的。
而在法律法规方面,柏拉图认为有些事情不需要用繁琐的法律来规定,单靠聪明的人就可以了。
总体上讲,柏拉图在人治和法治之间,更倾向于人治。
为何选择人治呢?在柏拉图看来,无法制定出何时何地都完全适用的法律。
写下来的条文死板,不能解决问题,不如将这些问题交给有德有才的统治者来解决,不仅更灵活,而且更合理。
可见此处法治有其不足之处。
就人治方面而言,我认为有其较大优势。
若有一个德才兼备者作领导者,就像柏拉图所说的是哲学家的政治家。
这个英明神武的哲人,因为拥有正义、智慧、勇气、果断等全部应具备的优良品质,所以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可以快速地实施。
这是那些靠法治,走流程的国家不易办到的。
但中国在人治的道路上走了千年,不及西方法治道路百年发展的快。
事实很残酷地告诉我们,虽然人治有比法治优越的地方,但它也有一个更大的漏洞——如何找到那个理想中的统治者。
事实上,柏拉图所言的完美统治者,千年来也不过一打,纵使遇上一个百年一遇的人才,他也未必能坐上统治者的宝座。
所以仅靠人治,在现实中不甚合理。
统治者有德无才,干不了事;有才无德,会成为暴君;无德无才,则将会葬送整个国家。
所以现实中,就长远发展而言,人治往往不如法治。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法治起约束作用,人治助推发展。
两者结合能避免权力的滥用,也能克服刻板的保守,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治、法治的效力。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国》虽然看似完美,但毕竟是理想的,那个美好的国度离现实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
所以在追求理想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首先,正如上一篇提到的,《理想国》中的统治者是理想的。
德才兼备的统治者现实中不好找,故导致人治的政体在现实中表现不佳。
不过我们仍可以追求法治来弥补。
同时,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德才兼备的统治者也十分有效。
其次,再谈其中的教育理念。
《理想国》中的教育宗旨,是根据人的能力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
前期进行普及教育。
接下来若有能力成为武士或统治者的孩子接受数学教育。
最后对那些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进行哲学教育。
教育资源完全按人的能力来分配,并且柏拉图也强调,虽然有些人出身低贱,但若有能力,也给他相应的教育。
这种公平的教育观值得学习。
但他忘了两个问题:一、用何种方法衡量才能。
二、按能力分配教育资源真的公平吗。
就第一个问题,已经难倒许多教育家。
一个人的才能有多方面的,如今流行的考察方法——考试,也无法涵盖一个人的全部才能。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才能是会随不断学习而提高的。
一些贵族子女能较早接受学习,父母文化程度高也能给予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能提前积累能力。
而一些底层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晚,即便学习能力强,也赶不上贵族的子女。
由此可见,这种看似公平的按个人能力分配资源的教育体制,也会烙上阶级的烙印。
即便在理想国中执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阶级优势。
四.结语《理想国》向我们展示的正义、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推进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其中会存在一些不足,这是由时代背景不同、理想现实差异所造成的,总体上仍有参考价值。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公平正义的推进,都是一种启示。
参考文献:1.《理想国》柏拉图张竹明译2.《理想国的政治与法律》李寅春何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