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第二章 曲艺音乐 第一节 概论

5第二章 曲艺音乐 第一节 概论

宗教方面: • 至东晋时期,佛教讲经活动处处可见。与此同时从东汉
流传至今的道教,传道诵经的形式对后来的民间说唱艺 术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化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 通高91年陕西
一百多年。
西安市灞桥 区新筑乡于
说 唱 艺 术 进 入 成 熟 期 , 标 志 有 二 : 家砖厂
• 各种牌子曲的曲牌数量多少不一,有些曲牌如 <银纽丝 >、<寄生草>、<剪剪花>、<叠断桥>、<满江红>等, 往往为各地牌子曲所共有。
(六)弹词类
• 弹词是明清以来颇为盛行的民间说唱,主要分布在江南 一带。
•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 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自 弹自唱的。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 讲究"说噱弹唱"。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苏 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当前主要的流派 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 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 三说认为打鼓是为招揽观众,把大家聚集起来,即"打鼓说书",后 被讹传成"大鼓书"。总之,无论怎样解释,大鼓都是从中国民间土 生土长起来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全国二十几种大鼓,多按地 域起名。如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板大鼓、 京东大鼓、奉调大鼓,以及平谷、唐山、南阳、上党、东北、安徽、 河洛、湖北、太原、广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大鼓等。按乐 器分有铁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清音大鼓等。
• 宋代,把说唱艺术推向第一个繁荣期。 • 1、只说不唱的说话 • 2、说唱相间的鼓子词、陶真 • 3、以唱为主的唱赚、诸宫调 • 4、只唱不说的令曲小词--小唱、嘌唱等 • 内容包括历史遗闻、才子佳人、民间风情、宗教故事等 • 瓦舍、勾栏、路岐人
• 元初,政府明令禁止“演唱词话,教习杂戏” • 诸宫调
梦 境
第二章 曲艺音乐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马 文
第一节 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曲艺从萌发→生成→发展→变化→再发展的 曲折经历。
2、掌握各曲种的主要艺术特征、体裁类别及每一种类 别的具体分类及代表曲目。
3、了解我国主要曲艺品种的分布情况。 4、培养对曲艺的兴趣。
一、曲艺的形成和发展。
•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 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 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五)牌子曲
• 牌子,即曲牌。是曲艺的一个类别。凡将各种曲牌连串 演唱,用以叙事、抒情、说理的曲种都属这一类。
• 在曲式结构上通常取由曲头、曲尾, 中间插入许多曲 牌联缀而成的联曲体结构。 包括单弦、大调曲子、四 川清音、湖南丝弦、广西文场等。
• 一般为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六人的。 伴奏乐器不 一,流行在北方的牌子曲多以三弦为主,南方的牌子曲 则多以扬琴、琵琶、二胡等为主。
(二)相声类
• 相声是曲艺中的喜剧艺术。 • 相声是从民间说笑话发展成的,具有轻松、活泼、滑稽、
风趣的特点,又能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增长 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
• 它的主要特点是寓庄于谐。就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 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
•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 • 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甲乙二人捧逗
1、说唱形式与结构的独立性。
唐玄宗开元 十二年
2、表演者的职业化特征。
(724)金 乡县主墓出
• 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 土
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 西安博物院
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
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 成。
盛唐俳优俑,墓室中出土两件当为一对。皆戴黑色幞 头,穿白色圆领窄袖袍,腰束黑色革带,足蹬黑色高 靿靴。左侧的一位右手握拳伸出,左手臂已残。双腿 自然开立。缩颈歪头,表情憨厚可爱,留有髯,为胡 人形象。右侧的一位与左侧的胡人相对,表情机智而 滑稽,双臂已残失,为汉人形象。这一对俑,当属唐 代乐舞百戏中的排优之类,有人称之为“戏弄俑”, 也可能是唐代非常流行的参军戏中的两个角色。
• 曲艺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礼记·文王世子》“曲艺 皆誓之,以待又语”。
•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 • 先秦:有了古代神话故事、寓言、笑话、叙事民间歌曲
等,孕育了一定的说唱因素。
• 春秋:宫廷中,一、俳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二、瞽矇优人(盲人乐师)以 说唱的方式献诗、献曲。这两种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 快板、快书基本是同意不同名,但具体曲种名称上是不能混用的。
• 快板包括快板书、对口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竹板书 等曲种。它由一两个演员韵诵,演出时用竹板、节子板、铜板(鸳鸯 板)击打伴奏。快板原是单纯叙事的,没有故事情节,干板垛字,节 奏较快。增添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发展成快板书。山东快书 则是从竹快板书演变成的。
(四)鼓曲类
• 鼓曲类也称鼓词或大鼓书。
• 大鼓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 盛行于清末,是从民歌小调发展变化来的。北方大鼓最 早的一种是犁铧大鼓(即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它的曲 调唱腔是从鲁北农村中一种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发 展成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
• 鼓曲的显著特点是演员演唱的时候要左手拿板(木板或 金属板) ,右手敲击圆形小鼓(也称书鼓);唱腔音 乐以板腔体为主体结构。一般用三弦伴奏,伴奏乐器可 增可减,但作为主要标志的鼓和板是必备乐器。演员打 鼓演唱。也有的不用乐器伴奏,只打鼓演唱。
争哏的对口、三人以上的群口。 • 南方的独角戏(滑稽)、四川的相书都属于这一类。
(三)快板快书类
• 快板、快书是介于说和唱之间的曲艺形式,也被称作韵颂类。
• 它有三个特征:
• 1、唱词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是讲究合辙押韵的韵文体;
• 2、唱词不陪唱腔,而是带节奏的说;
• 3、表演者手里拿着竹板或金属板或锣鼓,一边有节奏的敲击一边诵 说,通常不用弦乐伴奏(天津方言快板除外)。
说唱艺术进入第二个繁荣期。
•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 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 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 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 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 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 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 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 秦汉至南北朝,历经八百余年。此阶段的说唱艺术处于 幼年期。
• 1957、1963、至1981年--先后四次在四川成都天回镇 、郫县、忠县出土三个陶制“说唱俑”
文学方面: 出现了司马迁叙事体长篇通史《史记》等,还兴起了志 怪小说等文学样式。
• 汉代 乐府收集大量叙事民歌。如《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
• 说唱相间的词话,以唱为主的货郎儿以及散曲中的小令 一直流传。
• 明代,经过长期实践,说唱艺术得到了锤炼和提高。 • 影响较大的有说唱形式的平话、词话、陶真、弹词、宝
卷、道情、莲花落等。它们为清代曲艺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 清代,一部分古老曲种仍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在 新旧交替的自然进化中,还有的由盛而衰,名存实亡, 或衍变为新的曲种。
• 评书、评话是一种表演形式(即一类曲种)的不同称谓。 北方多称“评书”(东北也有称“评词”的),南方则称“评话”者居多。 评书特点是只说不唱,由一个演员讲故事。"评"是用评语评论的意思。 评书一般都用普通话讲述,也有使用地方方言的,如四川评书、湖北 评书等。
体裁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并以长篇居多。 长篇也称大书。 常用小道具:醒木、扇子、手帕" 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做到老书新说,旧书新评,爱听众之昕爱,恨 听众之所恨。一个演员,一块醒木,一把扇子,就产生了"全凭一张口, 满台风雷吼"的艺术魅力。
(八)渔鼓道情类
• 道情源于道教的“道家唱情”,最初是为宣讲教义而进行 的一种通俗性说唱形式,因道士用道曲说唱道教故事而 得名。
• 渔鼓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 以说为辅,有的只唱不说。表演时,用右手手指敲击渔 鼓。渔鼓是用八节竹筒,在顶端蒙上羊皮或猪护心皮制 成的。传统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宣扬道教的出世思想, 所以又名"唱道情的"。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 等地区都有这个曲种。独唱的较多,也有对唱的。流行 在华北地区的河南坠子也是由"道情"与河南民歌融合后, 添上坠琴伴奏而发展起来的。
•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 传。
二、曲种的分类
• 我国曲艺曲种,目前已知的有三百多种,其中用 汉语表演的约占80%以上。
(一)评书评话类
(二)相声类
(三)快板快书类
(四)鼓曲类
(五)牌子曲
(六)弹词类
(七)琴书类
(八)渔鼓道情类
(九)走唱类
(十)时调小曲类
(一)评书评话类
(十)时调小曲类
• 时调,即时兴的曲调;
• 小曲,即民间曲调。
• 时调、小曲为同一类曲种的不同称谓。都具有说唱特点 的小型曲艺形式。
(九)走唱类
• 走唱类的突出特点是将说唱舞融为一体,带有很强的综 合性和舞蹈性。
• 走唱边舞边唱,音乐性和动作性都较强。如二人转由一 男一女扮作一旦一丑,虽然化妆,却仍以演唱者的身份 叙述故事,摹拟角色。演唱时,一人耍扇子,一人耍手 绢,边耍边舞边唱。二人转最初是农民的"庄稼耍",包 头的擦粉戴花,穿花衣服拿扇子、手绢儿;扮丑的手持 霸王鞭,在平地边扭边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