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辅导建议及备考思路(新)与此前考试相比,2012年10月份的这次考试在题目的组织形式上有所变化,以往是中、外教育史两张卷,这次考试把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但考试内容要求依然是紧扣大纲来进行的。
下面将首先对本次考试试卷内容进行分析。
从试卷中选择题与填空题的命题看,可以说考查的知识点非常细,不仅考查典型的教育制度与著名的教育人物,还会考到与之相关的知识。
例如,2012年10月份的考试题目中,选择题第10题“早在1906年便提出了美育的学者是()”,答案是王国维,而这一知识是讲到蔡元培的美育知识时提到的,见课本225页。
又如,选择题第13题,“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学堂分为外院、中院、上院和师范院,其中外院程度相当于()”,此题考查了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情况及学堂等级。
落实到课本上,此知识点是在讲到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师范学堂时提到的,见课本173页。
由此可见,考试中考查的知识非常细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仔细阅读教材,在把握主干知识框架的同时注意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性知识。
看书的时候,对于书中用“最早”、“终极”等定语来阐述的知识一定要特别留意,这是选择题常考的知识点。
名词解释题分别考核了教材中第三、五、七章的知识点,这些考核点在大纲考核要求中的识记部分都已明确列出。
因此,在复习时,应以名词解释的要求来掌握大纲中规定的识记知识点。
本次考试中,主观题部分的考核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此前的主观题主要考典型人物的教育思想,而这次加大了教育制度史的考试比重。
因此,在复习过中,不要忽视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主观题的考核内容并没有溢出大纲的要求,在大纲中各章考核知识点部分都已明确指明。
对照考试的题目和大纲、教材来看,考试题目基本上都没有超出大纲及教材的范围,教师备课时应尽量吃透大纲,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点进一步落实到书本上。
总体而言,中外教育史的知识体系可分为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两条线索,对教育制度史的复习可以采用画树形图的方法,例如关于唐代学制系统,可采用以下结构图帮助学生记忆。
在复习教育制度的过程中,注意各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包括各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制定的时间、制定者、内容、特点等方面。
对于学制体系应关注到学校层次、不同层次间学校的联系、各种学校的类型、教学内容、特点等方面。
教育思想史的复习则要把握各教育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主要著作、基本观点及历史影响。
由于中外教育史涉及的教育家较多,所以对不同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方面有一定难度,在备考时应首先对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进行历史定位,明确各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在回答论述题时,如能结合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也能为答案增色不少),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各教育家的基本理论观点,并尝试进行纵横比较,分析其教育思想与同时代及此前教育家的思想的异同。
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各教育家的著作在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放过,本次考试中选择题和填空题都有考到。
下面将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考核知识点】(一)诸种教育起源说的基本主张(1—2页);远古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
(2—3页)(二)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
(4—11页)(三)夏代、商代的学校机构的名称及其主要教育内容,教育特点(12—13页);西周的教育制度(14—16页),六艺教育及其特点,教师与学生。
(16—17页)(四)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8页);雅典教育的特色(19—20页);希腊化时期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21页)(五)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21—22页);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
(23页)【考核要求】(一)识记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页),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2页),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儿童公育。
(2页)2.文士学校(5—6页),古儒学校(10页),泥板文书(6页),“埃都巴”(7页)。
3.庠,序(12—13页),校(15页),瞽宗(13页),辟雍(14—15页),六艺教育(16—17页),学术官守(15—16),学在官府(16页),官师合一(15页),政教一体(15页)。
4.五项竞技(18页);文法学校(22页),弦琴学校(20页),体操学校(20页),教仆(19—20页)。
5.修辞学校(21页)。
(二)理解分析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主要错误;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2.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世界早期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
3.中国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六艺教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4.斯巴达教育的特点;雅典教育的特点;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古罗马共和政体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与其他章节相比,本章所考的知识相对较少,考试题型多为选择、填空或名词解释,出简答、论述题的可能性较小,在复习过程中,应紧扣大纲,对于儿童公育、六艺教育、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应多加注意。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考核知识点】1.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意义;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5—36页)2.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36—40页)3.荀子的性恶论和学习理论、教师理论。
(41—45页)4.墨家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和教育方法论(45—48页);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
(49—50页)5.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的主张(50页);苏格拉底法(50—51页)。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论(53页);柏拉图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内容。
(54页)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55—56页);和谐教育主张(56页);“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57—58)8.《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作用及地位的论述(59页);《学记》关于教育管理的论述(59—60页);《学记》关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
(60—62页)9.《雄辩术原理》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关于培养演说家方法的论述。
(63—64页)【考核要求】(一)识记1.“有教无类”(27—28页)、“六书”(28—29页)、“学而不厌”(34页)、“诲人不倦”(34—35页)、克己内省(31页)。
2.性善论(36—38页)、“四端”(37页)、“大丈夫”(38页)、存心寡欲(39页)、尚志养气(39—40页)、反求诸己(40页)。
3.性恶论(45—46页)、“性伪之分”(41页)、“化性起伪”(41—42页)、“注错”(42—43页)、“积靡”(43页)、虚壹而静(43—44页)。
4. “兼士”(45—46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9—50页)。
5.苏格拉底法(50—51页)、《理想国》(52页)、“哲学王”(53页)、理智灵魂、动物灵魂、植物灵魂(55页)。
6.《学记》(58—59页)、教学相长(60页)、预时孙摩(61页)、长善救失(61页)、藏息相辅(61—62页);《雄辩术原理》(62—64页)。
(二)理解分析1.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原则等主张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2.孟子性善论的教育意义,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3.荀子性恶论及其对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及其意义,关于教师理论及其主要特征。
4.墨家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及其特点;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及其理论基础。
5.“美德由教育而来”主张的理性主义特征,“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异同。
6.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体制的设想。
7.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8.《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雄辩术原理》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本章内容可通过选择、填空、简单等形式进行考察,对于几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牢固掌握,包括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注意不同教育家对人性论的不同看法。
在掌握各家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要能够用比较的视角对不同教育家或教育专著进行分析,如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学记》与《雄辩术》教育思想的比较。
◎第三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考核知识点】1.稷下学宫的发展历史、性质与特点(66—67页);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官学教育制度体系(68—73页);魏晋六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发展的特征(74—77页);唐宋时期“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77—79页)、官学教育制度体系(79—83页);元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体系。
(85—92页)2.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历程(92—95页);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96页)3.先秦私学兴起的原因(96—98页);先秦私学的特点(98页);汉代私学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99—100页);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的特点(100—102页);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102—109页);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发展。
(109—111页)4.书院出现的原因(104页);书院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106—109页);历代书院沿革。
(书院沿革部分,应重点掌握宋至清各朝代的典型书院)5.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体系(113—114页);骑士教育制度(114—115页);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115—116页);市民阶层的教育。
(116页)【考核要求】(一)识记1.稷下学宫(66—67页)、“独尊儒术”(69页)、《贤良对策》(69页)、大都授(72页)、设科射策(70页)、师法和家法(71页)、鸿都门学(73页)、四姓小侯学(72页)、文翁(73页)、察举制(69页)、九品中正制(74页)、总明观(76页)、五经课试法(74页)、庆历兴学(82页)、熙宁-元丰兴学(82页)、崇宁兴学(82页)、苏湖教法(82页)、三舍法(84—85页)、提举学事司(85页)、社学(109页)、回回国子学(86页)、升斋等第法(86页)、监生历事制(89页)。
2.生徒与乡贡(93页)、及第、帖经(93页)、“投卷”(94页)、锁院制度(94页)、糊名与誊录制度(94页)、“春闱”、“秋闱”。
(95页)3. 《急就篇》(99页)、书馆(99页)、精舍(99页)、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99页)、《颜氏家训》(101页)、《京兆府小学规》(102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03页)。
4.书院、禅林制度(104页)、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105页)、“升堂讲说”、讲会制度(108页)、《白鹿洞书院揭示》。
(109页)5.僧院学校(113页)、七艺(113页)、主教学校(113页)、教区学校(113—114页)、骑士教育(114—115页)、骑士七技(114页)、先生大学与学生大学(115—116页)、萨莱诺大学、波隆大学(115页)、“城市学校”、“艺徒制”(116页)。